
(1). 唐 代舞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舞工》:“古之能者,不可勝記,即有健舞、軟舞、字舞、花舞、馬舞。” 宋 顧文薦 《負暄雜錄·傀儡子》:“花舞者,著緑衣偃身,合成花,即今柘枝舞,有花心者是也。”
(2).謂落花飛舞。 宋 歐陽修 《豐樂亭遊春》詩之一:“緑樹交加山鳥啼,晴風蕩漾落花飛。鳥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歸。”
“花舞”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唐代舞蹈名稱
指唐代的一種舞蹈形式,屬于古代舞種分類之一。根據文獻記載,唐代段安節在《樂府雜錄·舞工》中将舞蹈分為健舞、軟舞、字舞、花舞、馬舞等類别。宋代顧文薦進一步描述花舞為“著緑衣偃身,合成花”,可能與柘枝舞相關,舞者通過動作組合模拟花朵形态。
自然景象的文學描寫
形容花瓣隨風飄落的動态美感,常見于詩詞中。例如,宋代歐陽修在《豐樂亭遊春》中寫道“晴風蕩漾落花飛”,以“花舞”暗喻春日飛花的意境。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舞蹈分類或相關詩詞,可參考《樂府雜錄》及歐陽修作品。
花舞是一個中文詞語,意為花朵在風中舞動的樣子。它可以形容在春天或夏天,花朵輕盈地在風中搖曳舞動的美麗景象。
花舞由“艹”和“舞”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艹”是指草字頭,屬于偏旁部首;“舞”是指舞字心部,屬于一種特殊的象形部首。
花舞的總筆畫數為14畫。其中“艹”部為4畫,表示花朵的形象;“舞”部為10畫,表示舞動的動作。
花舞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秦風·蒹葭》中,“越之東原,宛彼柳枝。芾其華之,遊其寰之。蔽芾子之芳菲兮”,表達了花朵盛開的美景。
在繁體字中,花舞的寫法為「花舞」。
在古時候,花舞的寫法稍有不同。它們采用了不同的字體和書寫風格。例如,在隋唐時期,花舞的寫法為「華舞」。而在明清時期,花舞的寫法為「花武」。
1. 春風拂面,花舞飄零。
2. 夏日的河邊,花舞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花朵、花束、舞動、花開、舞蹈、芳香、繁花似錦
花開、花飛、花翩跹
凋零、枯萎、凝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