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助的意思、衛助的詳細解釋
衛助的解釋
保衛協助。《魏書·臨淮王譚傳》:“昔 漢宣 之世, 呼韓 款塞, 漢 遣 董忠 、 韓昌 領邊郡士馬,送出 朔方 ,因留衛助。”按,《漢書·匈奴傳下》:“ 漢 遣 長樂 衛尉 高昌侯 董忠 、車騎都尉 韓昌 将騎萬六千……送單于出 朔方 雞鹿塞 。詔 忠 等留衛單于,助誅不服。”
詞語分解
- 衛的解釋 衛 (衛) è 保護,防護:保衛。捍衛。衛道(衛護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體系,如“衛衛士”)。衛戍(警備,多用于首都)。衛冕。 防護人員:警衛。後衛。 古代稱驢:“策雙衛來迎”。 中國明代駐兵的地點(後隻用
- 助的解釋 助 ù 幫助協同,輔佐:輔助。幫助。助手。助人為樂。助桀為虐。拔苗助長(僴 )。愛莫能助。 相傳為殷代的租賦制度。 幫 助 ú 古同“鋤”,除去。 幫 筆畫數:; 部首:力;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衛助”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未作為獨立詞條收錄,其構成可拆解為“衛”與“助”分别釋義:
- 衛:《漢語大詞典》釋為“防護;保衛”,如《國語·楚語》載“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莊王之世,滅若敖氏,唯子文之後在,至于今處鄖,為楚良臣,是不先恤民而後己之富乎?”(來源:《漢語大詞典》電子版)
- 助:《說文解字》釋為“佐也,從力且聲”,指輔助、支持,如《周禮·地官》載“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偷;七曰以刑教中,則民不暴;八曰以誓教恤,則民不怠。”(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二字連用可能為古漢語短語,指“防衛并輔助”,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其出也,竊藏以逃,盡用以求納之。及入,求見,公辭焉以沐。謂仆人曰:‘沐則心覆,心覆則圖反,宜吾不得見也。居者為社稷之守,行者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來源:十三經注疏本)。但該用法未形成固定詞彙,現代漢語中建議以“護衛協助”等規範表達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衛助”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保衛協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通過武力或行動進行保護,并給予輔助支持。
- 構成:由“衛”(護衛、保衛)和“助”(幫助、協助)組合而成,強調在保護基礎上的協同行動。
二、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魏書·臨淮王譚傳》中的記載:
“漢遣董忠、韓昌領邊郡士馬,送出朔方,因留衛助。”
此處描述漢代将領董忠、韓昌率軍護送匈奴單于,并留守邊疆提供軍事支持的情景。
三、用法與場景
- 古代語境:多用于軍事或政治場景,如邊疆駐防、外交支援等。
- 現代延伸:可泛指在危機或困難中互相保護與幫助的行為,例如“災難中的衛助精神”。
四、相關辨析
- 與近義詞區别:不同于單純的“保衛”或“協助”,“衛助”更強調兩者的結合,即保護的同時提供實際支援。
- 常見誤用:部分資料誤将其歸類為成語,實則為合成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軍事協作案例,可參考《漢書·匈奴傳》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宵綳場面兵革臂助擘窠書擦免慘綠吹燈脆促村沙道僮登記殿春貂鼹踧蹐棟楹敦坐額賦防護玻璃肥泉绯聞鋼絲怪響還年駐色寒宂劾案核覆賀卡皇佐畫肉荊阮今字急世酒吧舊言擴編浪舌狼牙棒煉指列鼎吏卒沒而不朽蒙以養正彌流目瞪舌挢缥色期考傾伫窮鄙如入無人之境三日事質手梢淑郁驷乘司天台天骥褪淡王臣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