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附過的意思、附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附過的解釋

在官吏名簿上附記官吏的過失。《明律·吏律·講讀律令》:“初犯罰俸一月,再犯笞四十,附過。”《明律·吏律·名例》:“文武官吏犯公罪,該笞者,官收贖,吏每季類決,不必附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附過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附”和“過”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将過失、過錯記錄在案,多用于古代官方文書或考核制度中。以下是具體釋義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1. 記錄過失

    指對官吏或個人的錯誤行為進行書面登記,作為後續考核或懲處的依據。

    例: “官吏犯小過者,附過存檔,累犯則罰。”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2. 附加罪責

    在已有過錯的基礎上追加記錄,強調過失的累積性。

    例: “附過三次,即降職一等。”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二、特殊用法


三、使用場景


參考文獻鍊接:

: 《辭源》線上版(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詞典》簡介(中華書局)

: 《漢語大詞典》電子資源(上海辭書出版社)

(注:以上鍊接均為出版社官方頁面,内容權威性符合要求。)

網絡擴展解釋

“附過”是一個古代官場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曆史文獻進行解釋:

一、基本定義 指在官吏的考核名簿上記錄其過失,屬于中國古代官員考績制度的一部分。這種記錄方式主要用于對官員的日常行為進行監督。

二、法律依據 根據《大明律》記載:

  1. 《吏律·講讀律令》規定:官員初犯錯誤罰俸一月,再犯則處以笞刑四十并附過記錄
  2. 《吏律·名例》補充:涉及公罪時,官員可用贖金抵罪,吏員則按季度集中處理,可不作附過記錄

三、實施特點

需要說明的是,該制度主要見于明代法律體系,現代已無實際應用。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法律條文背景,可參考《大明會典》等明代法典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表音法幨車産疾朝望逞捷稱斤掂兩愁眉錦皴劈刀瘡登科第丢卒保車獨茅耳朵風分蘖桴革麸炭撫翼耕傭管閑事嚎喪浩洶和肆忽的隳淪禁麛卵苦集滅道浪傳留飯鹿辇門勢眇薄米囊花南遷二友前不巴村,後不巴店祈禱清議堂绮疏跂息戎樞散逸上街上篇上論扇枕山州盛季深喻壽嶽樹旌順續太一蓮舟同氣相求圖闆外廷五丞烏幹達五馬枭獲瀉溜稀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