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以谷食充饥。 汉 王充 《论衡·道虚》:“道家相夸曰:‘真人食气,以气而为食。’故传曰:‘食气者寿而不死,虽不穀饱,亦以气盈。’此又虚也。”
“谷饱”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词义
指以谷物充饥,即通过食用五谷来满足基本的饮食需求。该词由“谷”(谷物)和“饱”(吃饱)组合而成,强调依靠粮食解决饥饿问题。
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汉代王充的《论衡·道虚》,文中提到:“道家相夸曰:‘真人食气,以气而为食。’故传曰:‘食气者寿而不死,虽不穀饱,亦以气盈。’”此处“穀饱”被用来反驳道家“仅凭呼吸即可生存”的观点,指出不依赖谷物饱腹的说法虚妄。
字形与注音
扩展理解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吃饱”或比喻“满足需求”,但这一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属于引申或误读。需注意结合古典语境理解原义。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哲学或批判性文本中,例如讨论饮食与生命关系时,强调粮食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
“谷饱”核心含义为通过谷物解决温饱,常见于汉代文献的辩证论述中。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论衡》原文或权威词典(如、4)。
《谷饱》是一个古代汉语词语,有“饭食充足”的意思。它的含义与“粮食充裕、吃饱”相关。
《谷饱》由谷和饱两个部分组成。
谷的部首是谷字底部的禾,谷的总笔画数为7。
饱的部首是食字旁的立刀,饱的总笔画数为10。
《谷饱》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是古代人们对粮食丰收、饭食充足的一种表达。
在繁体中,谷字的写法为穀,而饱字的写法为飽。
在古时候,谷字的写法有多种变体。例如,甲骨文中的写法为䒑,金文中的写法为邑,篆书中的写法为谷,楷书中则逐渐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谷。
而饱字在古代写法中也有所变化,例如,篆书中的写法为飽,楷书中则逐渐演变为现代汉字的饱。
1. 今天的晚餐真丰盛,我吃得真谷饱。
2. 这几年农作物丰收,全村人民都过上了谷饱的日子。
1. 谷物、谷类、水谷、谷子、稻谷、小麦谷等。
2. 饱食、饱汉、饱经、饱带、饱满等。
丰裕、充足、饱满、丰盈等。
匮乏、贫瘠、缺乏、饥饿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