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蠻地、邊徼。泛指邊遠地區。指南方邊塞。 唐 楊炯 《奉和上元酺宴應诏》:“深仁洽蠻徼,愷樂周寰縣。” 宋 王明清 《揮麈三錄》卷一:“其為諫官,不避誅責,極陳中宮廢立之失,遠貶蠻徼,非知有今日之報也。”
“蠻徼”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án jiǎo,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蠻徼”由“蠻”和“徼”二字組成:
如需進一步了解“徼”的多重含義(如邊界、求取等),可參考相關字源解析。
《蠻徼》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不正當、野蠻、粗魯。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行為舉止粗野或無禮。
《蠻徼》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虍(hū)和彳(chì)。虍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老虎,而彳則是一個底部右偏的部首,表示行走。蠻的拼音是mán,總共由11個筆畫組成,徼的拼音是jiǎo,總共由8個筆畫組成。
《蠻徼》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常用将禽獸的行為與野蠻之态做類比來形容人的行為,一方面是由于民族的曆史背景,在原始社會有過相對野蠻的行為;另一方面也與人性的本質有關。《蠻徼》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蠻徼」。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蠻徼》兩個字在古代的寫法為「蠻」、「徼」。字形呈現出一種簡潔、直接的感覺。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豐富多樣,這也是漢字文化的魅力之一。
1. 他對待别人總是蠻徼無禮,沒有任何教養。
2. 這個舉動實在是太蠻徼了,完全沒有顧及别人的感受。
組詞:野蠻、粗魯、不正當、無禮。
近義詞:野蠻、粗野、粗魯。
反義詞:彬彬有禮、溫文爾雅、文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