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重。《荀子·仲尼》:“貴賤長少,秩秩焉莫不從 桓公 而貴敬之,是天下之大節也。” 三國 魏 曹丕 《與于禁诏》:“昔 漢高 脫衣以衣 韓信 , 光武 解綬以帶 李忠 ,誠皆人主當時貴敬功勞,今以遠遊冠與将軍。” 南朝 梁 寶唱 《比丘尼傳·僧猛》:“ 益州 刺史 吳郡 張岱 ,聞風貴敬,請為門師。”
“貴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貴敬”由“貴”與“敬”二字組成,核心含義為敬重、尊崇,強調對人或事物發自内心的尊重。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荀子·仲尼》:“貴賤長少,秩秩焉莫不從桓公而貴敬之”,描述衆人對桓公的普遍尊崇。後世文獻中亦有沿用,如:
多用于正式語境,表達對長輩、師長、權威人物或功績顯著者的敬意,例如:
當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于古文解析或特定書面表達中,口語中多用“尊敬”“敬重”等替代。
貴敬是一個漢字詞語,多指對人或事物具有高度的尊重和重視,表示對他人的尊敬和禮貌。
貴敬的部首是貝(bèi)字旁,部首的意思是貝殼。貴敬的總筆畫數為11畫。
貴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王朝的儒家禮儀觀念。在古代社會中,貴族和有地位的人對待長輩和那些地位更低的人時,需要以禮儀規矩示人,以示對對方的尊重和敬意。
在繁體中,貴敬的寫法為貴敬。繁體字的貴敬在結構和意義上與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上有所不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較繁複,貴敬在古時候的寫法比現代簡化字要繁瑣。古代的貴字是由貝、貝、冰兩個部分組成,貝象征貝殼,冰象征尊貴。敬字是由敬、攵、又、亍四個部分組成,敬象征對他人的尊重和禮貌,攵象征行為,又和亍則是用來表示發音的。
1. 我對老師非常貴敬,每次見到老師都要熱情地問候。
2. 他對長輩從小就十分貴敬,從不敢有任何不恭之處。
3. 在社交場合上,我們應該對他人保持一種貴敬的态度,不要失去基本的禮貌和尊重。
1. 貴族:指地位高貴、身份尊崇的人。
2. 敬愛:表示對人或事物具有深深的愛戴和敬重。
3. 尊貴:指地位高尊、德行不凡。
近義詞:尊敬、敬重、尊重
反義詞:蔑視、輕視、鄙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