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白色黏土。舊時災民常用來充饑,食後不能消化,常因而緻死。 清 戴名世 《孑遺錄·附災異記》:“ 崇禎 十一年戊寅春,地産粉土,其色紅白細膩,富人食之多死,貧人療饑,時人謂之觀音粉。”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土石化面》:“ 宋 龔鼎臣 《東原録》雲:‘ 元豐 三年 河 朔 京 東飢時,予守 青社 、 南山 中,土石化為麵,可作餅餌,因此全活甚多。’按近有所謂觀音粉者,即此類也。” 葉紫 《豐收》:“ 雲普 爺爺和一個六歲的 虎兒 ,是去年八月吃觀音粉吃死的。”
“觀音粉”是一種曆史文獻中記載的特殊白色黏土,常見于饑荒時期被災民用作充饑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觀音粉又稱“觀音土”,是一種細膩的白色或紅白色黏土。其主要成分為矽酸鹽礦物質,因外觀細膩如面粉而得名,舊時被視為“救荒食物”。
觀音粉的本質是黏土礦物,現代科學證實其完全不具備營養價值。饑民食用實為無奈之舉,反映了古代社會災荒應對的局限性。如今,這一現象成為研究曆史災荒的重要案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觀音粉的地域分布或具體曆史事件,可查閱《處州府志》《茶香室叢鈔》等古籍文獻來源。
《觀音粉》一詞指的是對觀音菩薩虔誠崇拜的人。在中國的佛教中,觀音菩薩是大衆十分信奉的菩薩之一,被認為是慈悲與智慧的象征。因此,許多人會将自己的信仰寄托于觀音菩薩,稱之為觀音粉。
《觀音粉》一詞可以拆分成為“見”、“亻”、“米”、“示”四個部首。根據這四個部首和其它的筆畫,可以找到相關的字典條目解釋。
《觀音粉》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傳統宗教信仰。觀音菩薩作為佛教中的一位菩薩,具有廣泛的信衆群體和深遠的影響力。這個詞在網絡語言中的使用也是由此而來。
至于繁體,《觀音粉》這一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觀音粉」。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觀音粉》這一詞的古代寫法為「觀音粉」。
1. 她是一位忠誠的觀音粉,每天都會到廟裡上香祈福。
2. 這個節日,成千上萬的觀音粉會聚集在寺廟進行禮拜。
1. 觀音菩薩
2. 佛教
3. 崇拜
4. 虔誠
5. 信仰
虔誠信徒、*********、菩薩信衆
非虔誠信仰者、非佛教信徒、懷疑者、無神論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