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貉小貉的意思、大貉小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貉小貉的解釋

貉 ,我國古代北方民族名。相傳其實行二十稅一的稅制。儒家以為 堯 舜 之道為十稅一,少于十稅一為行 貉 之道。十四五稅一為大 貉 ,十二三稅一為小 貉 。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徐彥 疏。《孟子·告子下》:“欲輕之於 堯 舜 之道者,大 貉 小 貉 也;欲重之於 堯 舜 之道者,大 桀 小 桀 也。”亦作“ 大貊小貊 ”。《尚書大傳》卷四:“古者十稅一。多于十稅一,謂之大 桀 小 桀 ;少于十稅一,謂之大 貊 小 貊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貉小貉”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與現代常用詞彙有所不同,主要承載着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核心詞義與出處 “大貉小貉”典出《孟子·告子下》。孟子在論述治國之道時,批評了不合禮法的賦稅制度,将其比喻為野蠻落後的“貉道”。孟子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币帛饔飧,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欲輕之于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二、用法與演變

  1. 曆史語境:先秦兩漢時期多用于政治經濟論述,強調治國需符合“中國”(中原文明)的禮制标準,不可效法蠻夷簡陋之法。如東漢趙岐注《孟子》雲:“貉在荒服者也。貉之稅二十而取一。…今之居中國,當行禮義,而欲效貉無禮義之稅,故曰大貉小貉也。”
  2. 後世沿用:唐宋以降,文人沿用此典,多取其“粗陋不合禮法”的貶義,用于批評不合規範或粗制濫造的事物。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曰:“什一而稅,堯舜之道也。多則桀,寡則貉。”
  3. 現代釋義:現代漢語中,“大貉小貉”已非常用詞彙,主要作為曆史典故存在于學術研究或古籍解讀中。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貉,我國古代北方民族名。相傳其俗不知禮法。儒家用以比喻治國所行不當,如夷狄之陋。”

三、詞形與讀音

總結 “大貉小貉”源于《孟子》,本指古代北方貉族的簡陋制度,引申為對粗劣失禮、不合正統規範之事物或行為的貶稱。其核心在于強調文明禮制(尤指儒家推崇的堯舜之道)的不可僭越性,反映了古代華夷之辨的思想。現代漢語中屬罕見用詞,主要用于曆史文獻解讀。


參考文獻與權威來源:

  1. 《孟子·告子下》(戰國·孟轲) - 原始文獻出處,奠定詞義基礎。

    來源:中華書局《孟子譯注》(楊伯峻譯注)

  2. 趙岐《孟子章句》(東漢) - 早期權威注釋,闡釋“貉”為荒服之地及稅制背景。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孟子正義》(清·焦循撰)引趙注

  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南宋) - 理學經典注本,明确“什一稅”為堯舜之道,“寡則貉”的對比。

    來源:中華書局《四書章句集注》

  4.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 現代權威語文詞典,收錄詞條并釋義。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 線上版參考:www.hanyudacidian.cn

  5. 《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 - 商務印書館出版,詳釋“貉”字讀音(mò)及古義。

    來源: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大貉小貉”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語,其含義可從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兩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1. 曆史背景
    該詞中的“貉”(讀作mò,同“貊”)指古代北方民族。據《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徐彥疏記載,貉族實行二十稅一的稅制,而儒家推崇的“堯舜之道”為十稅一。因此,稅率低于十稅一的行為被儒家視為效仿貉族的做法,其中:

    • 大貉:指十四或十五稅一(即稅率約6.7%-7.1%)。
    • 小貉:指十二或十三稅一(即稅率約7.7%-8.3%)。
  2. 儒家批判
    儒家認為稅率過低(大貉小貉)或過高(大桀小桀)均偏離理想制度,如《孟子·告子下》提到:“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二、延伸與争議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該詞可比喻“長子不如幼子”或“差距懸殊”,但此用法缺乏經典文獻直接支持,可能是後世衍生的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總結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時,可參考《公羊傳》《孟子》原文及漢代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拜官百歲之盟抱疴拔犀擢象跛夫觇伺屮茅籌室創世吹胡子瞪眼睛貸款大宗铤鹿敵台地下莖趸船恩榮并濟二皇帝法象飛草飛架蓋柿鴻麗厚贶花大姐會提賤表将官幾臣界紙積猾旌庸居停主人開壺悃懇樂未央兩陣靈海隆佑買臣覆水眉南面北尨然妙染彌淪明聖湖目蓮蜺旌暖熱排單勍敵軀格柔枝嫩條身份守經達權寺監鐵契怗然霆駭五袴讴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