痌癏在抱的意思、痌癏在抱的詳細解釋
痌癏在抱的解釋
《清史稿·仁宗紀》:“朕痌癏在抱,每直省報災,無不立霈恩施,多方賑恤。”
詞語分解
- 痌癏的解釋 猶痌瘝。謂關懷人民疾苦。 宋 蘇轼 《送張天覺得山字》詩:“餘光入巖石,神草出茅菅……祝君如此草,為民已痌癏。”按,癏,一本作“ 瘝 ”。 清 黃宗羲 《子劉子行狀》上:“陛下留心民瘼,惻然痌癏。
- 抱的解釋 抱 à 用手臂圍住:擁抱。抱小孩兒。合抱。抱殘守缺(形容保守,不知進取)。 圍繞,環繞:山環水抱。抱廈(房屋前面加出來的門廊,亦指後面毗連的小房子)。 胸懷願望,志向:抱負。 心裡存着,懷有:抱怨。抱
專業解析
痌癏在抱
釋義:指将民衆的疾苦視為自己的病痛,常用來形容統治者或領導者深切關懷百姓疾苦,心懷仁愛。
一、字源解析
- 痌(tōng):古同“恫”,指病痛、疾苦。《說文解字》釋為“病也”。
- 癏(guān):通“瘝”,意為疾病、憂患。《爾雅·釋诂》注“瘝,病也”。
- 在抱:懷抱于心,引申為時刻挂念。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8冊,第153頁)。
二、成語本義
“痌癏在抱”直譯為“将病痛憂患懷揣于心”,比喻深切體恤民衆疾苦,以百姓之苦為己憂。
經典出處:
《尚書·康诰》:“恫瘝乃身,敬哉!”(意為“視民病如己病,要謹慎啊!”)
來源:《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中華書局版)。
三、典故溯源
此成語化用自《尚書》典故。周公告誡康叔治理衛國時,需将民衆疾苦視為自身病痛,體現早期民本思想。
文獻佐證:
清代林則徐《谕各國商人呈繳煙土稿》:“痌癏在抱,誠求保赤之殷。”
來源:《林則徐全集》(海峽文藝出版社)。
四、現代用法
多用于褒揚執政者或仁人志士的濟世情懷,強調責任擔當與同理心。
示例:
“為官者當痌癏在抱,解民之憂如解己病。”
來源:《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第4版,第412頁)。
權威參考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 《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中華書局)
- 《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查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痌瘝在抱”是一個褒義成語,常用于形容心系百姓疾苦的執政者或仁人志士。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讀音與釋義
- 拼音:tōng guānzài bào(注:部分文獻标注為“zào bào”,但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均采用“zài bào”)。
- 釋義:“痌瘝”指病痛,引申為民間疾苦;“在抱”即放在心中。整體意為将百姓的苦難時刻牽挂于心,體現深切關懷。
2. 出處與演變
- 最早可追溯至《尚書·康诰》中的“恫瘝乃身”(“恫瘝”同“痌瘝”),意為将百姓疾苦視為自身病痛。
- 清代文獻中廣泛使用,如馮桂芬《與許撫部書》強調官員需有“痌瘝在抱”的責任感,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則用此詞諷刺僞善者。
3. 用法與語境
- 適用對象:多用于描述統治者、官員或慈善人士。
- 感情色彩:褒義,強調對民衆的真切關懷。
- 例句:“他深入災區時痌瘝在抱的神情,令民衆動容。”
4. 相關擴展
- 近義表達:民胞物與、己饑己溺。
- 反義概念:漠不關心、屍位素餐。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曆史用例或語義演變,可參考《尚書》原文或清代文學作品的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晻曶襃後邊卡必丢仆答傧從博棋滄江蒼虬茶令茶毘差稅查字法徹簾襯飯誕敷蛋花湯電視頻道懂眼谷氨酸駭悸邯鄲鸠皓齒蛾眉漸營家主婆計出萬全久墳酒官極壯絕後光前考繹禮部麗精剺面履靸蠻鞭漫鈔嫚惰迷惑不解墨迹未幹謀圖蘋車其樂融融輕爽軟緞三蟲善兵聖男神機蛇蜮實效實心眼綏靖韬含天爵童牛角馬望夫雲王辂尉解涎涎瞪瞪蟹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