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事;意義不大的事。《穀梁傳·成公八年》:“ 衛 人來媵。媵,淺事也,不志。” 明 劉基 《春秋明經·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遂及齊侯宋公盟》:“大夫輕身以親淺事,而專命以抗王侯。” 明 方孝孺 《與王修德書》:“夫文辭於學者至為淺事,以道言之,正不必求其新奇。”
“淺事”是一個漢語詞彙,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小事或意義不大的事,強調事情的微不足道性或非重要性。例如《穀梁傳·成公八年》提到“媵,淺事也,不志”(“媵”指古代陪嫁之事,認為此事不值得記載)。
多用于批評或自謙,如明代方孝孺《與王修德書》中提到“文辭於學者至為淺事”,主張學術應追求更深層次的價值。
“淺事”一詞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輕重緩急的價值判斷,常用于強調事物的次要性或勸誡人們專注要務。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可參考《穀梁傳》及明清文人作品。
淺事是由淺和事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淺取自“水淺”,表示水的深度不深;事表示事情、事務。組合在一起表示“不深奧的事情”或“不重要的事情”。
淺的部首是水,筆畫數為9;事的部首是亻(人),筆畫數為7。
《淺事》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漢字的組合。在繁體中,淺事的寫法為「淺事」。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會有些差異。淺事的古代寫法為「淺事」,字形較為複雜,注重筆劃的曲線和結構,整體上比現代漢字書寫要更加繁瑣。
1. 這隻是一個淺事,不值得我們過多關注。
2. 别為了一些淺事而糾結不已,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1. 淺見:指思考較為膚淺的見解。
2. 淺薄:表示對知識、技能或經驗了解的不深入,缺乏深度。
3. 淺笑:表示微笑的一種輕松、不深情的表情。
1. 膚淺:指看問題、了解事物不夠深入,缺乏深度。
2. 泛泛:表達對某個領域或内容了解比較淺、泛泛而談的意思。
1. 深奧:表示事物内容、知識等深度較大,不易理解的意思。
2. 重要:指某事物具有很高的價值、意義或影響力等,是值得關注和重視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