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的意思、德政的詳細解釋
德政的解釋
[benevolent rule] 指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績
既無德政,又無威刑。——《左傳·隱公十一年》
詳細解釋
舊指有仁德的政治措施或政績。《左傳·隱公十一年》:“既無德政,又無威刑。”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夫急轡繁策, 伯樂 所不為;密防峻法,德政之所恥。”《西湖佳話·白堤政迹》:“ 樂天 因行了這幾件德政,見民間漸漸有富庶之風。” 魯迅 《僞自由書·頌蕭》:“我們其實是老練的,我們很知道 香港 總督的德政, 上海 工部局的章程,要人的誰和誰是親友,誰和誰是仇雠,誰的太太的生日是那一天,愛吃的是什麼。”
詞語分解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 政的解釋 政 è 治理國家事務:政治。政府。政黨。政權。政綱。政策。政令。政績。政見。政客(為個人或某一集團利益從事政治活動的人)。政局。政變。參政。議政。 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財政。郵政。民政。 家庭或集
網絡擴展解釋
“德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指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或政績,強調執政者通過仁德治理來造福百姓。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
1.基本釋義
- 核心定義:指統治者實施的惠民政策或體現仁德的政治舉措。例如減輕賦稅、改善民生等。
- 詞源結構:由“德”(道德、仁德)和“政”(政治、政策)組成,凸顯以道德為根基的治理理念。
2.文獻與曆史用例
- 古代典籍:
- 《左傳·隱公十一年》批評鄭莊公“既無德政,又無威刑”,表明德政需與合理法規相輔相成。
- 晉代葛洪《抱樸子·審舉》提到“德政”與嚴苛法令的對比,強調仁政的重要性。
- 後世評價:如《西湖佳話》贊白居易在杭州的治理為“德政”,因其興修水利、改善民生。
3.反義詞與對比
- 反義詞:暴政(濫用權力壓迫民衆)。
- 關聯概念:與“威刑”(嚴刑峻法)相對,主張以德服人而非僅靠武力威懾。
4.現代應用
- 政策領域:用于形容惠民措施,如扶貧政策、醫療保障等。
- 造句示例:如“政府推行減稅政策,堪稱德政”。
5.補充說明
- 發音與詞性:拼音為“dé zhèng”,屬名詞。
- 權威性解讀:多個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均收錄此詞,定義高度一緻。
“德政”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政治的體現,也是現代評價政策效果的重要标準,強調執政者需以民為本、以德為先。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德政》這個詞在中文中代表良好的政治治理。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是“彳”(走的意思),右邊的是“心”(心靈的意思)。總共有五畫。《德政》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德”和“政”兩個字組成的。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沒有特定的寫法記錄。
例句:
1. 治國必先治吏,理政要懂得德政的重要性。
2. 他以德政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支持。
組詞:政治、政策、執行、法治、優良、廉政。
近義詞:善政、美政。
反義詞:惡政、暴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