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nevolent rule] 指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績
既無德政,又無威刑。——《左傳·隱公十一年》
舊指有仁德的政治措施或政績。《左傳·隱公十一年》:“既無德政,又無威刑。”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夫急轡繁策, 伯樂 所不為;密防峻法,德政之所恥。”《西湖佳話·白堤政迹》:“ 樂天 因行了這幾件德政,見民間漸漸有富庶之風。” 魯迅 《僞自由書·頌蕭》:“我們其實是老練的,我們很知道 香港 總督的德政, 上海 工部局的章程,要人的誰和誰是親友,誰和誰是仇雠,誰的太太的生日是那一天,愛吃的是什麼。”
"德政"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德"與"政"兩個語素構成。從構詞法分析:"德"指道德、仁德,《說文解字》釋為"升也",引申為高尚的品行;"政"指政治、治理,《釋名》解作"正也,下所取正也",意指規範的管理行為。兩字組合形成偏正結構,核心語義為"以德為基的治理方式"。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德政"特指符合儒家道德标準的仁政,包含三層内涵:其一指施政者以仁德為本的治理理念,如《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其二指惠民利民的具體政策,如《左傳·昭公二十年》"寬政役,施德惠"所述;其三作為曆史評價術語,用于贊頌明君的治國方略,如《後漢書》記載漢文帝"務從德政"的執政特征。
該詞在語用學層面具有曆時演變特征。古代多用于描述君主治理(如《尚書》"德政惟新"),現代漢語中則擴展至對政府惠民政策的贊譽。在語法功能上,既可作主語(如"德政得民心"),也可作賓語(如"施行德政"),常見于政論文本及曆史文獻。
從語義場理論看,"德政"與"仁政""善政"構成近義關系,與"暴政""苛政"形成反義對比。《孟子·公孫丑上》"以德行仁者王"的論述,可視為該詞語義系統的哲學注腳。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該詞濃縮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内聖外王"的政治理想。
“德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指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或政績,強調執政者通過仁德治理來造福百姓。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
“德政”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政治的體現,也是現代評價政策效果的重要标準,強調執政者需以民為本、以德為先。
抱屈銜冤邊用扯篷沖殺崇禹酬待創論代名詞兜嘴反群伏肉格鬥各抒所見貴善合着鴻雁黃車華燿兼韻寂寞精讀禁火辰禁廷進退失據急速籍圖糾漫漫扣跋老況籠鞭龍化論師銘懷内制飄蓬敲削清軟清聞輕妝丘甲任患人微言賤瑞藹三月不知肉味煽構上清箓上造盛府勢均力敵首從水中撈月搠渰禗禗凸凹拓緒文文墨墨小菜飯小律小體新出猛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