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年的意思、冠年的詳細解釋
冠年的解釋
指男子二十歲。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忘身·釋僧富》:“﹝僧 富 ﹞及至冠年,備盡經史,美姿容,善談論。”
詞語分解
- 冠的解釋 冠 ā 帽子:衣冠。冠戴。冠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衣冠楚楚。 形狀像帽子或在頂上的東西:冠子。雞冠。樹冠。冠狀動脈。 冠 à 把帽子戴在頭上:沐猴而冠。 超出衆人,居第一位:冠軍。
- 年的解釋 年 á 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一年。三年五載。 每年的:年會。年鑒。年利。年薪。 一年的開始:年節。新年。 有關年節的(用品):年畫。年禮。年貨。 時期,時代:近年。年華。年號(a.帝王用的紀年名稱;
專業解析
"冠年"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禮制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男子達到二十歲,舉行加冠禮(成人禮)的年齡。這個年齡标志着男子正式步入成年,被社會賦予相應的責任和權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 字面義: "冠"指加冠(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年"指年齡。合指舉行冠禮之年。
- 具體年齡: 特指男子二十歲。在中國古代禮制中,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束發加冠,表示已成年。
- 象征意義: 标志着個體從"童子"或"弱冠"(接近二十歲但未行冠禮)階段正式轉變為社會認可的成年人。意味着獲得了參與社會事務、承擔家庭責任、婚娶等資格。
二、詞源與文化背景
"冠年"的概念根植于周代以來的冠禮制度。《禮記·曲禮上》明确記載:"二十曰弱,冠。" 這裡的"弱"指身體尚未完全強壯,但到了二十歲就要行冠禮。因此,"冠年"是"弱冠之年"的同義或緊密關聯詞,特指行冠禮的二十歲這個時間點。
三、相關概念辨析
- 弱冠: 常指接近二十歲或剛滿二十歲(初加冠)的年紀,有時也泛指二十歲左右的青年時期,範圍比"冠年"稍寬泛或起始點略有不同("弱"強調初成年)。
- 成年: 是一個更寬泛的社會學概念,指身心發育成熟到足以承擔完全法律和社會責任的階段。在中國古代特定時期,"冠年"(二十歲)就是法定的成年标志。
- 及笄: 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标志成年,與男子的"冠年"相對應。
四、典籍與權威辭書參考
- 《漢語大詞典》: 對"冠年"的解釋明确指向"二十歲"及"加冠之年",并引用相關文獻佐證其作為成年标志的含義。
- 《辭源》(修訂本): 在解釋"冠"字相關詞條時,會涉及冠禮制度,明确指出男子二十而冠,"冠年"即指此。
- 《禮記·曲禮上》: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 這是"冠年"禮制最經典的出處之一。
- 《儀禮·士冠禮》: 詳細記載了士階層舉行冠禮的儀式流程,是理解"冠年"所對應禮儀實踐的核心文獻。
"冠年"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詞彙,特指中國古代男子年滿二十歲,舉行加冠禮以标志正式成年的特定年齡。它體現了古代社會對個體生命階段、社會責任與身份轉換的重視和規範。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其禮制依據則主要源自《禮記》《儀禮》等儒家經典。
網絡擴展解釋
“冠年”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一、指男子二十歲成年
這一含義源自古代冠禮制度,即男子年滿二十歲時行加冠禮,标志成年。例如《高僧傳》中“及至冠年,備盡經史”即指僧富二十歲時已通曉經史。古代冠禮由父親主持,貴賓三次加冠象征治人、效國、祭祀的權力,類似現代成人儀式。
二、指某領域的巅峰年份(較少見)
在成語用法中,“冠年”可表示某年份是事物發展的頂峰或最佳時期,例如“2025年是新能源行業的冠年”。該用法強調時間節點上的成就巅峰,但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現代年齡含義混淆。
補充說明
- 詞源差異:第一種含義中的“冠”讀作guàn(動詞,指戴冠禮),第二種讀作guān(名詞,表頂端)。
- 現代使用:當代更常見的是指男子二十歲,而巅峰年份的用法相對罕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建議在學術或曆史語境中使用第一種含義,若用于描述巅峰年份,需明确語境以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按樂百功保據豹月烏藨蓘避寵翠茵搭膝調判放水火煩喧凡愚非正規軍封翁概衆薅草黃郎子鹘眼戒告掎汩禁發浄鞭驚鳴金箍棒景陽妃具體勞動空談嬾婦牢辭愣頭愣腦龍禁陋室空堂漏卮陸陸輪舟靡佗謀如湧泉木釘暮色鳥道乾糒窮囚啟用繩鋸木斷十日飲時樣守道碩壯束伍令私債探人桐城派尪卒宛曲壝壇吳粵下得去閑疊相伯仲銜環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