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守道的意思、守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守道的解釋

(1).堅守某種道德規範。《左傳·昭公二十年》:“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後漢書·桓帝紀》:“杜絶邪僞請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省事》:“君子當守道崇德,蓄價待時。” 唐 岑參 《送費子歸武昌》詩:“勿歎蹉跎白髮新,應須守道勿羞貧。” 宋 王禹偁 《殿中丞贈戶部員外郎孫府君墓志銘》:“而公守道退默,未嘗自陳,竟以列庶僚,典遠郡而終身焉。”

(2).防守之道。《墨子·備梯》:“ 禽子 再拜曰:‘敢問守道。’ 子墨子 曰:‘姑亡,姑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守道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為“堅守正道”,具體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詞義解析 “守”指堅持、遵循,《說文解字》釋為“守官也,從宀從寸”,引申為遵守規範;“道”在《古代漢語詞典》中定義為“宇宙本源、道德準則”,特指儒家提倡的仁義準則。二字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強調對道德原則的持守。

二、曆史語義演變 先秦典籍中已見使用,《論語·泰伯》載“守死善道”,指為維護道義不惜生命。漢代《鹽鐵論》提出“守道不仕”,突顯士人階層的精神操守。至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強調“守道者,持志笃行”,賦予實踐層面的内涵。

三、文化語境應用 作為價值觀概念,常見于傳統典籍表述:

  1. 個人修養:《荀子·修身》稱“守道而笃”,主張内心堅守
  2. 政治倫理:《貞觀政要》載唐太宗言“守道者日治”,強調治國原則
  3. 文學象征:蘇轼《賈誼論》以“守道不阿”贊美氣節

四、近現代語義擴展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該詞,定義為“信守某種原則”,在保持傳統道德意涵基礎上,延伸至職業道德、學術規範等現代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守道”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詳細解析,綜合了不同語境下的用法與文獻依據:

一、堅守道德規範(核心釋義)

  1. 内涵
    指恪守道德準則與價值信仰,強調在困境或誘惑中保持原則性。如《後漢書·桓帝紀》提到“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體現對清廉品格的堅持。
  2. 曆史用例
    • 《左傳·昭公二十年》:“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
    • 顔之推《顔氏家訓》主張“君子當守道崇德,蓄價待時”,強調道德積累與時機把握的結合。

二、軍事防守策略(引申義)

使用場景
該詞既可用于形容個人品德(如“守道者”指正直之人),亦可用于曆史或軍事文獻中的戰術讨論。現代語境中多用于褒揚堅守信念的品格,如“風雨相守道義”等延伸表達。

注:清代曾将“守道”作為官職名(如分守道),但此用法已屬曆史專有名詞,日常使用較少涉及。

别人正在浏覽...

跋燭北宮子慘冽殘夜顫笃笃長臂猿糍團倒驢不倒架蹈雍刀州夢電瓷點胸洗眼東土六祖端亮頓老蛾鬥反潛副研公名棺錢莞蒻國語候台花花面歡咲蕙風獲麟台降心下氣捷句幾閣赍議跨竈坤乾濫及了首麗軌陵廟六騾曆職隴水毛毛咕咕沒頭蒼蠅魅鄉末冬鬧動拗澀扒竊疲斾皮笑肉不笑親納窮追猛打槭然曲平熱呼呼篩骨沈括舜跖突圍外翁謝公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