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 方苞 、 劉大櫆 、 姚鼐 ,皆 安徽 桐城 人,故名。桐城派提倡學習先 秦 、兩 漢 及 唐 宋 八大家散文。講究“義法”,主張“義理、考據、詞章”三者并重。要求語言雅潔,文以載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貧弱,往往流于空洞。是 清 代極有影響的散文流派。
桐城派是中國清代中期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主要代表人物均出自安徽桐城而得名。其核心主張是複興唐宋古文傳統,強調文章的思想内容與形式技巧的統一,對清代及後世散文創作産生了深遠影響。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詳細解釋:
桐城派指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形成,以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散文流派。他們以桐城地域文人為核心,主張繼承唐宋八大家文風,提出系統的古文創作理論,形成"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姚鼐語)的文學現象。
來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義法說"(方苞)
強調"言有物"(内容充實)與"言有序"(結構嚴謹)的統一,要求文章兼具思想深度與形式規範。方苞在《又書貨殖傳後》中提出:"《春秋》之制義法,自太史公發之,而後之深于文者亦具焉。"
來源:方苞《方望溪全集》,中華書局,1990年影印本。
"神氣音節說"(劉大櫆)
主張通過音節、字句的推敲體現文章的神韻氣質,提出"神者氣之主,氣者神之用"(《論文偶記》),将抽象的文風具象化為語言節奏的把握。
來源:劉大櫆《論文偶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義理、考證、文章"合一(姚鼐)
主張融合思想性、學術性與藝術性,在《古文辭類纂》中系統劃分文章體裁,提出"陽剛陰柔"的美學風格論,标志桐城派理論成熟。
來源:姚鼐《惜抱軒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來源: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商務印書館,1921年。
來源:錢基博《中國文學史》,中華書局,1993年。
人物 | 代表作 | 理論貢獻 |
---|---|---|
方苞 | 《獄中雜記》 | 奠基"義法說" |
劉大櫆 | 《論文偶記》 | 發展"神氣音節"論 |
姚鼐 | 《登泰山記》 | 提出"陽剛陰柔"說 |
姚瑩 | 《中複堂全集》 | 拓展經世緻用思想 |
來源:《桐城派文學思想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部分學者指其理論束縛創作自由(如章太炎斥為"局促儒言"),但近年研究重新肯定其對文章學的體系化貢獻。嚴迪昌指出:"桐城派以'雅潔'為宗,實為對明末空疏文風的反撥。"
來源:嚴迪昌《清詩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桐城派是清代文壇最具影響力的散文流派,其核心解釋如下:
起源與地位
因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等均來自安徽桐城而得名,戴名世被追認為先驅,合稱“四祖”。作為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影響覆蓋全國19省,作家達1200餘人,主盟文壇200餘年,被譽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碑”。
核心理論
發展階段
評價與争議
雖被贊為“天下文章出桐城”,但部分批評者認為其作品内容空泛,過于拘泥形式。不過該派通過《古文辭類纂》等選本,系統構建了散文創作範式,對後世文體規範影響深遠。
(完整發展脈絡可參考桐城市政府官網及搜狗百科)
哀悃般剝包蘊悲酷弊欺不是話頭不一操之過蹙柴市節茶餘飯飽東語多重性訪問發閃楓林落照風入松佛境附片溝通寒蟬僵鳥混阖猢狲王嘉話毽兒金鲫進授戢身寄書雁極欲眷宅嘅歎嬾嬾遼隴禮多人不怪力能扛鼎慢火木薯跑圈淺小悄寂敲坷垃棋高一着衾服氣質穣田睿緒使靳十字軍順情宋朝歲收瑣慧陶竈無歸無斁下陵上替象六小校習見釁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