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乾糒的意思、乾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乾糒的解釋

幹糧。《東觀漢記·元賀傳》:“﹝ 賀 ﹞為 九江 太守,行縣齎持乾糒,但就溫湯而已。”《舊唐書·郝處俊傳》:“賊徒奄至,軍中大駭。 處俊 獨據胡床,方餐乾糒,乃潛簡精鋭擊敗之。”《東周列國志》第三五回:“ 狐毛 進乾糒, 介子推 捧水以進, 重耳 與諸人各飽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乾糒(gān bèi)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複合詞,特指古代便于攜帶、儲存的幹糧,尤指曬幹或烘幹的熟米飯,常用于行軍、旅行或備荒。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乾”(幹)

    指失去水分、幹燥的狀态。《說文解字》釋:“乾,上出也”,引申為物體脫水後的形态,與“濕”相對。此處強調食物經脫水處理,便于長期保存。

  2. “糒”(bèi)

    專指幹糧,尤指幹飯。《釋名·釋飲食》載:“糒,析也,飯而曝幹之也。”其本義為将蒸熟的米飯曬幹或炒幹制成的便攜食物。


二、文獻記載與權威釋義

  1. 《說文解字》

    段玉裁注:“糒,幹飯也。”明确将“糒”定義為脫水處理的飯食,是古代行軍、遠行的主要口糧 。

  2. 《史記·李将軍列傳》

    記載“大将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其中“糒”即指幹糧,與酒(醪)同為軍中補給物資 。

  3. 《齊民要術》

    詳細記載“作糒法”:“炊飯曝幹,搗細篩過”,說明其制作需經蒸煮、曬幹、研磨等工序,成品可長期貯存 。


三、文化背景與應用場景

  1. 軍事用途

    古代軍隊常以乾糒為行軍糧,因其體積小、耐儲存。如《漢書》載霍去病遠征匈奴時“載糒負糧”,凸顯其戰略重要性。

  2. 民間儲備與旅行

    乾糒是百姓應對災荒或長途旅行的必備物資。宋代《夢溪筆談》提及商人“裹糒千裡”,印證其便攜性 。


四、現代關聯與語言存留

“乾糒”一詞在現代漢語中雖罕用,但“幹糧”仍延續其核心含義。部分方言(如吳語)保留“糒”指代幹飯,而“糗糧”“糇糧”等古詞亦與之同源,反映古代飲食文化的延續性。


參考資料:

  1.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2.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3. 《齊民要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夢溪筆談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乾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需結合“乾”的讀音和“糒”的含義綜合解釋:

1. 讀音與字形

2. 詞義解析 指幹燥的幹糧,古代常用于行軍、旅行或應急儲備。例如《東觀漢記》記載官員巡查時攜帶“乾糒”,《舊唐書》描述将領在戰場食用此物。

3. 使用注意

出處示例:
《東周列國志》第三五回:“狐毛進乾糒,介子推捧水以進,重耳與諸人各飽食。” —— 描繪流亡途中的飲食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懊悔褊傲草上飛昌谷褫落愁魔傳疑垂首喪氣耽色眈研道山蹀跶低斂豐牆硗下佛母歸降海貢後王環烴會商魂帕薦拔疆臣僵滞酒酣耳熱酒禁隽賢冷面寒鐵兩握淩室羚羊挂角腼瞢麋費奶酒鲇溜暖氣團披堅執銳黔突暖席潛英千載一日青草山讓步攘往熙來曬客生設舍業時派濕透獸艦特快推薄無既無噍類污潦無所需求五族枭斬遐情下作新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