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吳國 與 越國 的并稱。粵,通“ 越 ”。《周禮·考工記序》:“ 鄭 之刀, 宋 之斤, 魯 之削, 吳 粵 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漢書·地理志下》:“ 吳 粵 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
“吳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吳粵”指春秋時期的吳國與越國的并稱,其中“粵”為通假字,同“越”。兩地位于中國東南部(今江蘇、浙江一帶),曆史上因地域相鄰且長期争霸而被并稱。
曆史背景
吳國和越國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吳國以今江蘇南部為中心,越國以浙江北部為核心。兩國因地理位置相近且長期敵對,故常被并列提及(如《漢書·地理志》記載:“吳粵之君皆好勇”)。
詞義演變
部分文獻(如)将“粵”解釋為廣東,認為“吳粵”形容江蘇與廣東的距離遙遠。但根據高權威性來源(如滬江詞典、漢典),此處“粵”實為“越”的通假用法,需注意區分。
文化關聯
該詞常出現在古籍中,例如《周禮·考工記》提到“吳粵之劍”,強調兩地兵器鑄造工藝受地理環境影響。
需注意“粵”在現代漢語中多指廣東省,但在“吳粵”一詞中為通假字,與廣東無直接關聯。若需指代江蘇與廣東,應使用“吳越”與“粵”分開表述。
可通過《漢書》《周禮》等古籍原文進一步考證其用法,建議參考、6、7中的例句及出處。
《吳粵》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将對其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吳(口)+ 粵(米)
拆分筆畫:吳(5畫)+ 粵(12畫)
《吳粵》是指吳語和粵語兩種中國方言。吳語是漢藏語系漢語分支的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蘇、上海、浙江等地;而粵語是漢藏語系漢語分支的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廣東、香港、澳門等地。
《吳粵》(注:繁體字讀音同簡體)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沒有明确的記錄,但可以參考古籍和古代碑刻。吳語和粵語作為方言的名稱,在古代可能沒有固定的字形。
他能說一口流利的吳粵,讓人非常羨慕。
吳語、粵語、吳粵方言、吳粵文化
吳語、粵語
其他方言、普通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