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排木樁,填以土石的堤防。 宋 王鞏 《聞見近錄》:“又舊河并以木岸,後人止用土筏棧子,謂之外添裡補。”《宋史·蘇轼傳》:“﹝ 蘇軾 ﹞徙知 徐州 , 河 決 曹村 ……復請調來歲夫增築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宋史·河渠志一》:“又有馬頭、鋸牙、木岸者,以慼水勢護隄焉。”
“木岸”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木岸”原指用木樁和土石構築的堤防,主要用于防洪或穩固河岸。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來源中一緻出現。例如:
提到“木岸”可引申為“穩定、安全的局面或出路”,比喻在困境中找到立足點。但這一用法在其他權威文獻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屬于特定語境下的擴展解釋,需謹慎使用。
“木岸”的核心含義是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種木石結構堤防,多見于宋代文獻。其比喻義(穩定、安全)可能存在,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或水利史相關研究。
《木岸》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分别介紹詞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木岸》指的是山、湖、江、河等水體旁邊的土地或岸邊的樹木。
《木岸》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木”和“山”,它們分别屬于木部和山部。
《木岸》的總筆畫數為11,其中“木”字的筆畫數為4,“岸”字的筆畫數為7。
《木岸》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主要用于描寫山、湖、江、河等水體旁邊的樹木和土地的特征。
《木岸》的繁體寫法為「木岸」。
古代《木岸》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以篆書、隸書和楷書為主要形式。具體的寫法請參考古代文字研究資料。
以下是一些使用《木岸》的例句:
在湖的《木岸》上,伫立着幾棵參天大樹。
山明水秀的地方,到處可見宜人的《木岸》。
她喜歡在《木岸》上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麗。
基于《木岸》這個詞,能夠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木棧、木屋、山岸等。
與《木岸》意義相近的詞語有:樹木邊、林木邊、樹岸等。
與《木岸》意義相反的詞語有:水中、水裡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