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具名。用以平場圃或碾稻麥的石磙。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早是轆軸來粗細腰,穿領布袋來寬布衫。” 元 石德玉 《秋胡戲妻》第三折:“短桑科長不出連枝樹,漚麻坑養不活比目魚,轆軸上也打不出那連環玉。”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西岸矮屋比櫛,屋前地平如掌,轆軸參橫,草居霧宿。”
辘軸是一個傳統農具名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義與用途 辘軸指用于平整場地或碾壓稻麥的石制農具,主體為圓柱形石磙。常見于農業脫粒環節,通過碾壓使谷物與稭稈分離。
曆史文獻佐證 該詞最早見于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描述為「轆軸來粗細腰」,元代石德玉《秋胡戲妻》中也有「轆軸上也打不出那連環玉」的比喻用法,印證其在古代農業中的重要地位。
結構與名稱考據 由「辘」(井上汲水裝置)和「軸」(旋轉部件)組合得名,左右結構漢字。部分文獻也指井口支撐辘轳的橫木,但主流解釋仍以農用石磙為主。
現代應用與延伸 隨着機械化普及,傳統辘軸已逐漸被脫粒機取代,但在民俗文化和方言中仍保留相關表述。例如北方部分地區仍稱碾壓類工具為「辘軸磙子」。
該詞釋義綜合了《西廂記諸宮調》《秋胡戲妻》等古典文獻記載,以及漢典等權威辭書解釋,反映了中國古代農具的實用性與語言文化關聯性。
辘軸(lù zhòu)是指用來繞線或織布的機械裝置,也可指用于牽引物體或提起重物的設備。
辘軸的部首分别是車和軸,其中“車”是四點水,為水字旁;“軸”是車的軸,表示車輪。
辘軸的筆畫總共13畫,其中“辘”為辶(走之辶)+瞿(⺮左右的⺮)=9畫,“軸”為車(7畫)+ 正(3畫)=4畫。
“辘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西漢時期,辘軸就已經被用于織布。隨着時間的推移,辘軸逐漸演化成為用于牽引和提起重物的設備,在農田、工廠和港口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在繁體字中,辘軸的寫法為轆轤。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辘軸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以清代的《康熙字典》為例,辘的字形為“辢”或“辂”,軸的字形為“軸”。
1. 他用辘軸将重物提了起來。
2. 這台織布機的辘軸需要維修。
辘軸盤、辘軸車、辘軸坊
卷軸、線軸、織布機
輕便、簡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