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仁的意思、伯仁的詳細解釋
伯仁的解釋
晉 周顗 的字。 元帝 時為仆射,與 王導 交情很深。 永昌 元年, 導 堂兄 江州 刺史 王敦 起兵反, 導 赴阙待罪。 顗 在 元帝 前為 導 辯護,帝納其言而 導 不知。及 敦 入朝,問 導 如何處置 顗 , 導 不答, 敦 遂殺 顗 。後 導 知 顗 曾救己,不禁痛哭流涕說:“吾雖不殺 伯仁 , 伯仁 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見《晉書·周顗傳》。後因以“伯仁”代稱亡友。 續範亭 《吊老友杜仲虙憂國自沉》詩:“ 伯仁 非我殺,我竟死 伯仁 。” 柳亞子 《摸魚兒·自題<秣陵悲秋圖>為亡友張秋石女士作》詞:“捫心問,慟哭 新亭 時候。 伯仁 憐我輕負。”
詞語分解
- 伯的解釋 伯 ó 兄弟排行次序:伯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 父親的哥哥:伯伯。伯父。伯母。 對父輩戚友的尊稱:老伯。世伯。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舊時對文章、道德足為表率者的尊稱:“海内
- 仁的解釋 仁 é 一種道德範疇,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仁義(a.仁愛與正義;b.通情達理,性格溫順,能為别人着想)。仁愛。仁政。仁人志士(仁愛有節操的人)。仁義禮智(儒家的 * 思想)。仁至義盡。一視同
網絡擴展解釋
“伯仁”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的含義,主要涉及曆史人物、名字寓意及成語象征:
1.曆史人物典故(晉代周顗)
“伯仁”是晉代名臣周顗的字。他因與王導、王敦兄弟的糾葛而聞名:
- 背景:東晉時期,王敦起兵叛亂,王導因此受牽連入宮請罪。周顗(伯仁)在晉元帝面前為其辯護,但王導并不知情。後王敦掌權,問王導是否要殺周顗,王導未表态,導緻周顗被殺。
- 典故:事後王導得知周顗曾救自己,悲痛道:“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晉書·周顗傳》)。此故事成為“因間接責任導緻他人受害”的經典比喻。
2.名字寓意
“伯仁”作為姓名組合時,含義如下:
- 伯:指家族中排行第一(如伯仲叔季),也用于尊稱長輩或地位高者。
- 仁:儒家核心思想,指仁愛、寬容、德行,象征道德高尚。
- 整體寓意:名字寄托了對“忠誠仁厚”“德才兼備”的期許,或形容受人敬仰、積極活躍的品格。
3.成語象征意義
在成語中,“伯仁”被引申為:
- 忠誠仁愛的典範:形容人具有高尚品德,願為他人犧牲(如周顗舍身救友)。
- 間接責任的警示:提醒人們即使非直接加害,也可能因不作為或疏忽牽連他人(源于王導的悔恨)。
現代使用注意
- 曆史語境:提及“伯仁”常關聯周顗的悲劇故事,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 姓名與品德:作為名字時更強調美好寓意,與曆史典故需區分。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伯仁(bó rén)這個詞源于漢語中的“伯”和“仁”兩個字。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人”和“仁”,其中,“人”表示人類,而“仁”則表示仁愛和善良的品質。這個詞在漢字中的筆畫數為十一畫。
伯仁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性格溫和、善良、富有同情心和理解力的人。他們傾聽他人的需求,願意給予幫助,并且關心他人的福祉。
在繁體中文中,伯仁可以被寫作「伯仁」。這裡的「伯」和「仁」的字形有一些變化,但其意義與簡體中文中的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伯仁這個詞沒有出現過特殊的變體,其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以下是一個關于伯仁的例句:他是一個伯仁的人,總是關心他人的困境并盡力提供幫助。
除了伯仁之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彙。例如,可以用“仁慈”來形容一個人具有同樣的善良和仁愛的品質。相反,與伯仁相對的詞是“刻薄”,指的是一個缺乏同情心和善良的人。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