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怨恨。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槟榔》:“《南州八郡志》曰:檳榔……彼人以為貴異,婚族好客,輒先逞此物,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北齊書·循吏傳·路去病》:“ 去病 消息事宜,以理抗答,勢要之徒,雖厮養小人莫不憚其風格,亦不至嫌恨。” 宋 蘇轼 《上蔡省主論放欠書》:“ 軾 于府中,實掌理欠,自今歲麥熟以來,日與小民結為嫌恨。”
"嫌恨"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因不滿、猜忌或怨恨而産生的厭惡、憎恨之情。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進行詳細解析,并引用權威辭書作為依據:
厭惡與怨恨的結合
"嫌恨"指因心中不滿或隔閡而滋生的憎惡情緒。《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因猜疑或不滿而産生的怨恨。其中: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情感遞進關系
該詞隱含情感演變過程:從初始的"嫌隙"(因誤會生疏)發展為"嫌怨",最終積累為"嫌恨"。如《現代漢語詞典》指出,其程度重于"不滿",輕于"仇恨",多用于人際關系中的長期積怨。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二者合成後,"嫌恨"在漢代文獻已見用例(如《漢書·王莽傳》),表人際嫌隙引發的恨意。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人際關系矛盾
多描述因利益沖突、誤解或性格不合導緻的持久對立,如:
"兩人因舊日嫌恨,多年不相往來。"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文學中的情感刻畫
古典小說常用以表現人物複雜心理,如《紅樓夢》中趙姨娘對王熙鳳的"嫌恨交織"。
來源:《紅樓夢詞語辭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詞語 | 情感強度 | 側重方向 | 典型語境 |
---|---|---|---|
嫌恨 | 較強 | 厭惡與怨恨并存 | 長期人際矛盾 |
嫌隙 | 較弱 | 隔閡與猜疑 | 初步關系疏遠 |
怨恨 | 強烈 | 憤怒與報複欲 | 嚴重傷害後的情緒 |
來源:《漢語近義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年。
《後漢書·窦融傳》載:
"兄弟嫌恨,常不安。"
此處指窦融兄弟因權位之争心生嫌隙,終緻互相憎惡。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嫌恨”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嫌”和“恨”兩個語素構成,具體含義如下:
1. 詞義解析
2. 用法特征
3. 近義詞辨析
4. 例句
提示:現代漢語中,“嫌恨”使用頻率較低,日常交流更常用“怨恨”“矛盾”等詞替代,但在文學、曆史文本中仍可見其身影。
赑屓逼肖蠶矢常民楚真噉飯地丹墳珥筆鐇翻造鳳翅亘年鬲山貢院故家子弟黑客壞種黃策子環境監測牋刺角鬥士佼佼者叫嚷羁懷肌體姬易開腿跨輾蠟光連句連篇絫牍連帥鐐鎖理繁剚劇禮任路透社埋蠱沒官捺殺因弄酒偶寝陪臣骈拇枝指平白無辜掊怨青雲志欽召全個乳媪譏尚故自雙邊隨聲趨和謄録官天子門生銅子兒丸劑僞言文才香林八節相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