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哀帝 與 平帝 的并稱。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至乎 哀 平 ,異姓秉權;假 周公 之事,而為 田常 之亂。”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正緯》:“通儒讨覈,謂起 哀 平 。” 章炳麟 《信史上》:“且經籍毀于 秦 ,何故緯書不見燔爇?其傳在 漢 ,又近起 哀 平 間,無有授受,公執今文,以其有師法。”
“哀平”一詞的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使用場景來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指漢哀帝(劉欣)與漢平帝(劉衎)的合稱,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尤其在讨論漢代政治或緯書起源時被提及。例如:
部分現代資料(如、7)将其解釋為“因戰亂或災害導緻社會動蕩、民生艱難”,但此用法缺乏權威古籍佐證,可能是現代對字面的引申解讀,需謹慎使用。
在學術或曆史讨論中,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若需表達社會動蕩,建議使用更常見的詞彙如“哀鴻遍野”或“民生凋敝”。
哀平(āi píng),是一個富有哲理與美感的漢字詞彙,由部首“口”和“平”組成。
部首“口”象征着哀悼和悲傷的口型,表達了令人難過和傷感的情緒。
而“平”則是指平靜、安甯。結合在一起,“哀平”代表着心境平靜的悲傷和成熟的哀思。這個詞用簡單的字形,卻給人一種深沉的情感體驗。
“哀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的一句話:“志易艱矣哀平”。這句話的意思是,對于别人的困苦和苦難,我們應該抱着同情和悲傷的态度。從而形成了現在所用的“哀平”這個詞語。
在繁體字中,“哀平”保持了相似的字形,隻是在某些筆畫上做了一些變動,更加凸顯了其情感的厚重。
古時候,“哀平”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主要是在部首的形狀上有所區别。然而,這并不改變整個詞的意思和内涵。
下面是一些使用“哀平”這個詞的例句:
1. 在那個寒冷的日子裡,他默默地站在墓前,神情哀平。
2. 她垂下了頭,淚水滑落,表達了她内心深處的哀平情感。
組詞中可以使用“哀平”一詞,形成類似詞語如:哀平淺語、哀平寡歡等。這些詞語都含有哀傷和平靜的雙重情感。
哀平的近義詞可以是:悲痛、憂傷、沉痛。這些詞語表達了相似的情感和心境。
相反地,反義詞可以是:歡樂、快樂、愉悅。這些詞語則展示了截然相反的情感體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