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设的渡口。 唐 韩愈 《木芙蓉》诗:“採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唐 韩偓 《早起五言三韵》:“依依官渡头,晴阳照行旅。” 前蜀 韦庄 《建昌渡暝吟》:“月照临官渡,乡情独浩然。”
(2).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中牟县 东北,因临古 官渡水 而得名。 东汉 末, 曹操 以劣势兵力战败 袁绍 主力军于此。今尚有土垒遗存,称 中牟台 ,又称 曹公台 。《后汉书·郑玄传》:“时 袁绍 与 曹操 相拒於 官度 。” 三国 魏 曹丕 《柳赋》序:“昔 建安 五年,上与 袁绍 战於 官渡 ,时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载矣,感物伤怀,乃作斯赋。” 唐 杨炯 《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四时繁弱,射 连尹 於 嶅山 ;万辟太阿,杀 颜良 於 官渡 。” 清 陈维崧 《酷相思·冬日行彰德卫辉诸处马上作》词:“一鞭裊裊临 官渡 ,雁叫酸如雨。儘古往今来夸割据, 漳水 也,东流去, 淇水 也,东流去。”
"官渡"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其释义均源自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历史文献:
指古代由政府设立并管理的渡口。
出处:
《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官渡,官府设立的渡口。" 此类渡口多位于交通要道,由官方运营管理,保障人员与物资的有序通行(《汉语大词典》第3卷,第1207页)。
特指东汉末年"官渡之战"的发生地,今属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
出处:
作为县级行政区名称,隶属云南省昆明市。
出处:
偶用于代指"由军队控制的战略渡口"。
出处:
《孙子兵法》研究文献 中,部分注本以"官渡"为例,阐释控制水路要道对军事部署的重要性(如《十一家注孙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官渡"本义为官方管理的渡口,后因历史事件(官渡之战)和行政区划命名而扩展为专有地名。其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与地理沿革综合理解。
“官渡”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结合历史与地理背景可详细解释如下:
官设渡口
指古代由官方设立的渡口,用于公共交通。例如唐代韩愈、韦庄等诗人的作品中均有提及,如“採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古地名
位于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因临近古“官渡水”得名。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在此展开“官渡之战”,使其成为重要历史地标。现遗址存有“中牟台”(曹公台)等遗迹。
背景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袁绍占据河北四州(冀、青、幽、并),拥兵十余万;曹操控制中原,兵力约两万。双方为争夺北方霸权,于公元200年在官渡决战。
关键战术
结果与影响
袁绍战败后势力衰落,曹操统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权基础。此战成为三国格局形成的关键转折点,亦被列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
“官渡”在文化语境中常象征权力斗争的关键节点或重大决策时刻,源自官渡之战的战略意义。
总结
“官渡”既是地理名称,也是历史事件的代名词,其双重含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史和文化记忆的重要部分。
奥密播讲财采晨斋出世琱锼顶阀踱拉凡枝阜茂感孚贡籍贯想贵德憨寝何满子鹤书火暴护戎检禁简募交缠皭皭酒礼久远计学羁役急嘴急舌眷生堪可浪士冒行漠南内才昵属旁旁裒类棋逢敌手七郊青薠穷荒絶僥瓤口儿染户睿范师弟时栋时醪世利手爪水尾杀水箱鼠腊束溼贴説团勇微服委宛喔促喔喔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