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頑昏聩。 唐 元稹 《沂國公魏博德政碑》:“僭久而大,頑昏暴狂。”
“頑昏”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wán hūn,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頑昏”由“頑”和“昏”兩字組成:
核心特征
多用于描述人因固執或愚笨導緻無法理解他人意圖,或難以適應環境變化。例如:
情感色彩
含貶義,強調因主觀原因(如固執)導緻的愚鈍,而非先天智力不足。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元稹的《沂國公魏博德政碑》:“僭久而大,頑昏暴狂。” 此處用“頑昏”批判統治者昏聩暴虐的品行。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詩文相關解析。
頑昏(wán hūn)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思維遲鈍,或者思維不敏捷的狀态。
頑昏由部首頁和部首彳組成,總共有20畫。
頑昏這個詞最早見于《莊子·田子方》中的一句話:“直而不幾,曲而不先,廉而不議,角而無所容而昏愚愚于是乎頑。”意指一個人坦率而不虛僞,靈活而不固執,廉潔而不糾結,辨明是非而不納悶倒迷糊,從而表現出愚笨和頑固的特質。
頑昏的繁體字為頑昏。
在古代漢字中,頑昏的寫法略有不同,頑的古字形為 “彎”,昏的古字形為“昬”,合起來寫成“彎昬”。
1. 這個學生不但不愛學習,而且思維遲鈍,真是頑昏不堪。
2. 那位老人在年紀大了之後,變得越來越頑昏了。
頑昏的相關詞語和組詞有:固執、遲鈍、愚笨、昏庸、遲疑等。
近義詞包括:愚鈍、遲滞、麻木、遲緩等。
反義詞包括:聰明、敏捷、靈活、智慧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