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納福。多用為書信中祝人安適之辭。 南朝 梁 任昉 《為庾杲之與劉居士虯書》:“金涼佇運,想恒納宜,沖明在襟,履候無爽。”
“納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書信或文雅場合表達祝福,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納宜指“接納福氣、安適順遂”,常用于書信中祝願對方生活安康、諸事順利。該詞由“納”(接納)和“宜”(適宜)組成,字面可理解為“接納適宜的福氣”。
現代漢語中,“納宜”已不常見,多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仿古文體中。若需在正式場合使用,建議結合上下文語境,避免晦澀。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書信禮儀或詞彙演變,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相關文史研究資料。
納宜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指對某事物或某個人的欣賞、稱贊或贊美。
納字的拆分部首是“纟”,它表示與紡織有關;而宜字的拆分部首是“宀”,它表示與住宅有關。納宜的筆畫分别為“7”和“8”。
納宜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其中稱贊了對酒、對月的情感。它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納宜」。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納宜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戰國時期的篆書中,「納」字的寫法是有點像天線的形狀,「宜」字則比較簡化,類似一個小房子的形狀。
1. 對這位畫家的作品,我不禁感到納宜之情。
2. 她的美麗令衆人都心生納宜之情。
納良、納谏、納福、納順、納涼
贊賞、稱頌、贊美、欣賞、喜愛
貶低、鄙視、厭惡、唾棄、嫌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