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屍于野,任鳥啄食的一種葬禮。《南史·夷貊傳上·扶南國》:“死者有四葬:水葬則投之江流,火葬則焚為灰燼,土葬則瘞埋之,鳥葬則棄之中野。”《太平廣記》卷四八二引《窮神秘苑·頓遜》:“﹝ 頓遜國 ﹞其俗,人死後鳥葬。将死,親賓歌舞送于郭外。有鳥如鵝而色紅,飛來萬萬,家人避之。鳥啄肉盡,乃去,即燒骨而沉海中也。” 明 馬歡 《瀛涯勝覽·暹羅》:“閒下人死,擡屍於郊外海邊,放沙際,隨有金色之鳥大如鵝者三五十數,飛集空中,下,将屍肉盡食飛去,餘骨家人號泣就棄海中而歸,謂之鳥葬。”
關于“鳥葬”的詞義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如下:
鳥葬是中國古代及部分地區的喪葬習俗,指将逝者遺體置于野外或高處,任由鳥類啄食,以實現靈魂升天的目的。
古籍記載
《南史·夷貊傳》提到扶南國存在水葬、火葬、土葬、鳥葬四種葬法,其中鳥葬為“棄之中野”;明代《瀛涯勝覽》記載暹羅(今泰國)人将遺體放置海邊,由金色大鳥啄食後投骨入海,稱為鳥葬。
分布地區
主要流行于中國古代南方、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地,西藏地區的天葬(将遺體肢解後供秃鹫食用)可視為鳥葬的演變形式。
隨着小乘佛教在東南亞傳播,鳥葬逐漸失去文化根基,最終消亡。
亦稱“棄葬”“野葬”,部分文獻中将高空抛屍的“天葬”歸為鳥葬分支。
提示:如需了解不同地區具體儀式差異,可參考《南史》《太平廣記》等古籍原文。
《鳥葬》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一種古代的葬禮儀式,即将逝者的屍體置于高處供鳥類覓食的一種方式。
鳥葬的部首是鳥(鳥)字旁,它屬于“鳥”字的變形部首。鳥葬總共有10個筆畫。
鳥葬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十四年》一書中。根據記載,當時齊國國君僖公去世,其遺體被置于高台上,供鳥類覓食。這種葬禮方式被稱為鳥葬。
鳥葬的繁體字為「鳥葬」。
在古代,鳥葬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考古發現,有一種古代漢字寫法将「鳥」字的頭部與「葬」字的右半部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字形。
1. 古代貴族家族常常采用鳥葬作為一種特殊的葬禮儀式。
2. 鳥葬是一種獨特的葬禮方式,與傳統的土葬和火葬有所不同。
1. 鳥巢
2. 鳥籠
3. 鳥類
4. 葬禮
5. 儀式
1. 鳥食葬
2. 鳥居葬
1. 土葬
2. 火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