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鳥葬的意思、鳥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鳥葬的解釋

置屍于野,任鳥啄食的一種葬禮。《南史·夷貊傳上·扶南國》:“死者有四葬:水葬則投之江流,火葬則焚為灰燼,土葬則瘞埋之,鳥葬則棄之中野。”《太平廣記》卷四八二引《窮神秘苑·頓遜》:“﹝ 頓遜國 ﹞其俗,人死後鳥葬。将死,親賓歌舞送于郭外。有鳥如鵝而色紅,飛來萬萬,家人避之。鳥啄肉盡,乃去,即燒骨而沉海中也。” 明 馬歡 《瀛涯勝覽·暹羅》:“閒下人死,擡屍於郊外海邊,放沙際,隨有金色之鳥大如鵝者三五十數,飛集空中,下,将屍肉盡食飛去,餘骨家人號泣就棄海中而歸,謂之鳥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鳥葬是中國古代及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存在的一種特殊喪葬形式,其核心特征是将逝者遺體置于特定場所供鳥類啄食。根據《中國喪葬文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記載,這種葬俗最早可追溯至吐蕃時期,在藏語中稱為"恰多爾",即"施鳥"之意,主要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

從漢語詞源學角度分析,"鳥葬"屬于偏正結構複合詞,"鳥"指代執行葬儀的主體,"葬"表明行為屬性。《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指出該詞最早見于元代文獻《異域志》,形容"屍置高山,鸢鳥食盡乃止"的葬法。其核心文化内涵包含三重維度:

  1. 靈魂觀:藏傳佛教認為遺體被鹫鷹食盡象征靈魂順利升天
  2. 生态觀:體現遊牧民族"取之自然,歸于自然"的循環理念
  3. 倫理觀:通過肉體施舍完成人生最後布施,符合《西藏度亡經》教義

現代人類學研究顯示(《民族研究》2021年第3期),當前主要存續于西藏那曲、昌都等地,需嚴格遵循喇嘛蔔算時辰、選定天葬台等儀軌。該習俗于2006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相關研究可參考中國藏學出版社《天葬文化考述》權威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鳥葬”的詞義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基本定義

鳥葬是中國古代及部分地區的喪葬習俗,指将逝者遺體置于野外或高處,任由鳥類啄食,以實現靈魂升天的目的。

二、曆史記載與地域分布

  1. 古籍記載
    《南史·夷貊傳》提到扶南國存在水葬、火葬、土葬、鳥葬四種葬法,其中鳥葬為“棄之中野”;明代《瀛涯勝覽》記載暹羅(今泰國)人将遺體放置海邊,由金色大鳥啄食後投骨入海,稱為鳥葬。

  2. 分布地區
    主要流行于中國古代南方、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地,西藏地區的天葬(将遺體肢解後供秃鹫食用)可視為鳥葬的演變形式。

三、文化内涵

四、消亡原因

隨着小乘佛教在東南亞傳播,鳥葬逐漸失去文化根基,最終消亡。

五、其他名稱

亦稱“棄葬”“野葬”,部分文獻中将高空抛屍的“天葬”歸為鳥葬分支。

提示:如需了解不同地區具體儀式差異,可參考《南史》《太平廣記》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拜懇罷壘葆車辨麗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不聞不問參差程効徹曉持服沖主崇尊抽芽創作家春訊村學單耗二迹囮子輻射能高步通衢雚菌歸美駭訛函電黑頭河流皇親忽忽不樂姣人謹鈍徑要九寰褵襹流瑕裡語龍伯鸾衣末境女娘家排尾毗盧帽敲山振虎旗兵權焰贍暢杓風時祭事績實心順門說分上斯文人私伢訟魁鎖管傥來之物望胄巷歌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