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掛漏”。犹遗漏。语本 唐 韩愈 《南山》诗:“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三·两中乡试》:“余再三繙閲,始得之,其他絓漏必尚多也。”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隋书二·经籍志二》:“然史臣自言於旧録之外,更有附入,则有附有否,难辞絓漏之咎矣。”
“絓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属于生僻词汇组合,其含义需结合单字本义及文献用例综合考察。根据汉字形义溯源,“絓”字本义为“茧衣结”(《说文解字》),后引申出悬挂、牵连之意;“漏”则指液体渗流或事物遗漏。二字组合在古籍中多作“罣漏”,如清代方以智《通雅》有“考订罣漏”之语,指考据存在疏漏缺失。
在权威工具书《汉语大词典》中,“罣漏”被明确释义为“犹遗漏”,该词条引证宋代文献《朱子语类》卷七十九:“若只恁地读,恐罣漏了道理。”此处强调理解不全面导致的疏失。现代语言应用中,该词常见于文史考据领域,如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校勘记中多次使用“罣漏”指校勘未尽之处。
需特别说明的是,“絓”与“罣”存在通假关系,《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已确认“罣”为“挂”的异体字。因此“絓漏”可视作“挂漏”的异形词,但规范写法应作“挂漏”,如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即收录“挂一漏万”为标准词形。建议使用者优先采用规范词形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
“絓漏”一词可能存在书写差异,实际应为“罣漏”或“挂漏”。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罣漏”是“挂一漏万”的缩略语,表示提及的内容极少而遗漏极多,常用于自谦或说明信息不全面。例如在列举事物时,用“难免罣漏”表达可能存在疏漏。
字义分解
现代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场景,如论文中说明研究范围有限(“本文难免罣漏,敬请指正”),或统计报告强调数据局限性。
相关成语
建议:若需更准确的信息,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或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为“挂漏”的异写形式。
哀厉才地惨澹车行道晨乌冲襟锄除词貌大斗到会大雄宝殿地地道道笃眷渎汙更则道沟溪棺柩河臣桓山之悲缴缠交格狡捷教益教指阶迎筋力济脱纠绳涓滴成河类萃类木行星勒抑遴补临深履冰流寇轮钩珞珞买东买西漫远瞀瞀莫教平韵棋路寝侻祈胜七属跂伫润笔施生思味松桢随鸾填阏填临调舌弄脣投报文簟五门五是下马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