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臣下對别國謙稱本國國君。《國語·魯語上》:“ 展禽 使 乙喜 以膏沐犒師,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於弊邑之野,敢犒輿師。’”《韓非子·難四》:“ 叔孫穆子 趨進曰:‘諸侯之會,寡君未嘗後 衛 君也,今子不後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過也。’”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傳》:“右相曰:‘寡君不以弊國遠僻,奉迎君子,託以姻親。’”
“寡君”是古代漢語中的謙稱用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臣子在外交場合中,對别國代表謙稱本國的國君。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禮儀中的自謙傳統,常見于史書及古典文獻。例如《國語·魯語上》記載:“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即用“寡君”代指本國君主。
主要用于諸侯國之間的外交辭令,如使臣交涉、文書往來等場合。唐代《南柯太守傳》中亦有類似用法:“寡君不以弊國遠僻,奉迎君子”。
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題材創作中,屬于典型的古語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語境,可參考《國語》《韓非子》等文獻。
《寡君》是一個常用的漢語詞彙,它通常用來形容某個國家或地區的君主權力較小、勢力較弱的狀态。在古代,寡君一詞主要用來形容有些國家或地區的君主處于削弱或受制約的狀況。
《寡君》這個詞由“寸”和“君”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寸”是一個常用的部首,表示與長度、寸量相關的概念,而“君”則是一個常用的意義為“國君、君主”的字,十分常見。
根據《康熙字典》,《寡君》的總筆畫數為14畫。
《寡君》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史記》中的記載,用來描述中國曆史上某些小國的國君,他們的勢力較弱,僅限于掌握小範圍的權力。
《寡君》的繁體字形式為「寡君」,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革。古時候《寡君》的寫法沒有太多差異,基本與現代相同,由兩個字組成。
1. 那個小國的寡君總是難以在外交上發揮重要的作用。
2. 曆史上有許多寡君國家被大國侵占。
3. 這個新任寡君希望能夠改變國家的局面,提高國家的實力。
寡君權、寡君之地、寡君統治
弱君、微君、次君
強君、大君、霸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