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地的意思、踏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地的解釋

亦作“蹋地”。亦作“蹹地”。1.歌舞時以腳踩踏地面為節拍。《趙飛燕外傳》:“時十月五日,宮中故事,上 靈安廟 ,是日吹塤擊鼓,連臂踏地,歌《赤鳳來》曲。”《後漢書·東夷傳》:“舞輒數十人相隨,蹋地為節。”

(2).踩地,蹬腳。激憤時的動作。《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地驅歌樂辭》:“老女不嫁,蹋地喚天。” 隋 慧遠 《涅槃經義記》卷一:“世人悲怨,相别種種:或有拍頭,或復搥胷,或有拍手,或時拍頰,或復蹹地。”《敦煌變文集·燕子賦》:“鷰子即迴,踏地叫喚。”

(3).席地而坐時兩膝拱起,以足着地。 明 徐渭 《漁陽三弄》:“ 禰 ( 禰衡 )對 曹 ( 曹操 )蹋地坐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踏地"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一、基本動作義 《現代漢語詞典》釋為"用腳踩地"的物理動作,常見于傳統農耕場景,如農民赤腳踏土耕作,體現勞動基礎形态。《漢語大詞典》補充其"腳掌接觸地面"的生理學特征,強調人體支撐平衡功能,常見于武術樁功訓練。

二、引申象征義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收錄其"腳踏實地"的比喻用法,喻指務實作風。此用法可追溯至宋代文獻,《朱子語類》有"學者須是踏地而行"的勸學記載,體現儒學實踐觀。現代漢語中發展為成語"腳踏實地",收錄于《中華成語大辭典》。

三、特殊語境義 《方言大詞典》記載區域性用法:晉語區(山西等地)作拟聲詞,模拟重物落地聲;閩南語中"踏地"特指葬禮環節的跺地哭喪儀式,具民俗學意義。敦煌變文《伍子胥變》中"踏地"表憤怒情緒外化,屬古代文學特殊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踏地”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1. 歌舞節拍
    指古代歌舞時用腳踩踏地面打節拍,常見于文獻記載。例如《後漢書·東夷傳》提到“舞辄數十人相隨,蹋地為節”,漢代趙飛燕的典故中也描述“連臂踏地,歌《赤鳳來》曲”。

  2. 激憤動作
    表示情緒激動時的肢體動作,如蹬腳、踩地。敦煌文獻《燕子賦》中有“踏地叫喚”的描寫;《樂府詩集》亦載“老女不嫁,蹋地喚天”。

  3. 坐姿描述
    指席地而坐時兩膝拱起、腳掌着地的姿勢。明代徐渭的戲劇《漁陽三弄》中曾用“蹋地坐”形容祢衡與曹操對坐的場景。

  4. 異體字與演變
    該詞在古籍中亦寫作“蹋地”“蹹地”,屬同義異形詞。


注意: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如、8)将“踏地”解釋為“踏步”或“踩擦地面”,與主流釋義差異較大,建議以權威文獻和詞典解釋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翺翺綳定邠盼蟾精禅寮乘駕楚蓮存聚打馬虎眼大雪紛飛點鋼敵力角氣東西廠短箫方足廢缺伏俟城改絃甘壤高格高談大論祼事橫眉立目黃粉鹄發見委近緣酒缸賴體離叛理尚六醴龍驷女儈攀比朋邪撲花愆素青曾窮丁穹宮凄欷色養上書沙色識知死而無怨私養錢歲貢索是洮河題鳳頽缺柝居宛暢萬箭穿心瓦铫仙航夕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