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臣下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国语·鲁语上》:“ 展禽 使 乙喜 以膏沐犒师,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於弊邑之野,敢犒舆师。’”《韩非子·难四》:“ 叔孙穆子 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 卫 君也,今子不后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过也。’”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右相曰:‘寡君不以弊国远僻,奉迎君子,託以姻亲。’”
寡君是古代汉语中的谦敬辞,特指臣子在外交场合中对别国称本国君主时的谦称,意为“寡德之君”。其核心含义与用法如下:
字义拆解
“寡”本义指少、独,引申为谦词,表示德行浅薄;“君”指君主。二字组合即“德行不足的君主”,属典型的自谦表达。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语境特征
专用于诸侯国使臣对外对话时,通过贬低己方君主以示对对话方的尊重,符合周代礼制中的“谦敬原则”。
来源:《古代汉语谦敬词辞典》,中华书局,2015年。
《左传》经典用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齐国使臣言:“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此处“寡君”指齐侯,通过自谦凸显对鲁君的敬意。
来源: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
外交辞令属性
春秋时期诸侯国交往中,“寡君”是固定外交辞令,避免直称“我国君主”,以维护邦交礼仪。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
仿古文体中的保留
现代书面语或历史题材作品中仍偶见使用,但仅限仿古语境,如:“寡君遣使来贺,谨奉国书。”(模拟外交文书)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语义不可拆分
“寡君”为凝固结构,不可拆解为“寡”修饰“君”的字面义,必须整体理解为君主谦称。
来源:俞理明《谦敬辞的历时演变与礼仪文化》,载《语言研究》2018年第3期。
非泛指君主
仅限臣属对外称本国君主,不可用于君主自称(君主自称用“寡人”)或国内对话。
来源:董志翘《中古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2016年。
与“寡人”之别
“寡人”为君主自称,“寡君”为他称,二者不可混用。例如《史记》中楚王自称“寡人”,而楚国使臣称楚王则为“寡君”。
来源: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
“寡君”是古代汉语中的谦称用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臣子在外交场合中,对别国代表谦称本国的国君。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礼仪中的自谦传统,常见于史书及古典文献。例如《国语·鲁语上》记载:“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即用“寡君”代指本国君主。
主要用于诸侯国之间的外交辞令,如使臣交涉、文书往来等场合。唐代《南柯太守传》中亦有类似用法:“寡君不以弊国远僻,奉迎君子”。
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仅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题材创作中,属于典型的古语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语境,可参考《国语》《韩非子》等文献。
艾餻保暖本星系群边策诐辞笔生花陈具初试锋芒赐乐寸楷麤猥丹阳督进恩谊方諲奉安拊楗感逝山阳旱季含养浩叹熇焚花不楞登怀仰豢身滑天下之大稽胡骑获索胡天神贱胥交疏极辨极好敬忌究竟酒仙居丧拘刷累气两等小学堂龙胡之痛龙脑香满崽美成米斛撚巴鹏海屺岵羣迷人造地球卫星史钞苏海韩潮陶駼填坑满谷跳鼠铜焊土壤地带性万指为国为民违利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