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 楚國 地名。《韓詩外傳》卷一:“ 孔子 南遊適 楚 ,至於 阿谷 之隧,有處子佩璜而浣者。 孔子 曰:‘彼婦人其可與言矣乎?’”《孔叢子·儒服》:“若夫 阿谷 子言,起於近世,殆是假其類以行其心者之為也。” 明 楊慎 《題交甫解珮圖》詩:“結夢拟 陽臺 ,交辭同 阿谷 。”
(2).大山之間的夾道。謂偏僻的隱居地方。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傾危之世,士在遊寓;亂亡之世,士在阿谷。”
“阿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阿谷”最早見于《韓詩外傳》卷一,記載孔子南遊楚國時,曾在“阿谷之隧”遇到一位佩戴玉璜洗衣的女子,并試圖與她對話。這一地名在《孔叢子·儒服》等文獻中也有提及,常被後世文人引用,如明代楊慎的詩句“交辭同阿谷”。
指“大山之間的夾道”,形容偏僻的隱居之地。清代魏源在《默觚》中提到:“亂亡之世,士在阿谷”,用“阿谷”隱喻士人避世隱居的環境。
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如)提到“阿谷”作為成語表示“言語粗鄙之人”,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詞典,可能為現代誤傳或小衆解釋,需謹慎參考。
阿谷(ā gǔ)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有點遲鈍、愚笨。
阿谷的拆分部首是阜(fù)和艮(gèn),總共有12個筆畫。
阿谷一詞的來源不太明确,但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愚笨和遲鈍。
阿谷在繁體中被寫作「阿谷」。
古時候,阿谷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不過,現代日常使用的寫法為「阿谷」。
1. 他真是個阿谷,什麼都想不明白。
2. 她雖然有點阿谷,但是很快樂。
阿谷沒有固定的常見組詞,通常是配合其他形容詞或名詞一起使用。
阿谷的近義詞包括:遲鈍、愚笨、呆笨。
阿谷的反義詞包括:聰明、機靈、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