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父母的哀悼哭泣。 南朝 梁 王筠 《昭明太子哀冊文》:“孺泣無時,蔬饘不溢。”
“孺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孺泣(rú qì)指對父母的哀悼哭泣,尤其強調子女因父母離世而表現出的深切悲痛。
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代王筠的《昭明太子哀冊文》:“孺泣無時,蔬饘不溢。”意為哀傷哭泣不止,連簡單的飲食也無法正常進行。
字義分解
使用場景
屬于書面語,多用于古典文獻或正式文體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昭明太子哀冊文》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孺泣(rú qì)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子(zǐ)部和泣(qì)部。子部作為一個獨立字,意思為兒子。泣部表示哭泣。結合起來,孺泣的意思指的是孩子哭泣。
孺泣的部首是子部(子),表示人。它的總筆畫數是14筆。
孺泣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綢缪》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意思是說,“難道說我沒有衣服,與你是同穿一件衣服。國王出兵要修整我的戈矛,與你是同仇敵忾。”在這裡,“與子同袍”就是指與兒子共同穿着一件衣服。由此衍生出孺泣這個詞,表示孩子哭泣。
孺泣的繁體字為孺泣。
古代漢字寫法隨時間演變,孺泣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
1. 他的父母一走,孩子就開始孺泣起來。
2. 姐姐對着小哥哥的孺泣聲感到非常心疼。
孺子:指年幼的兒子。
哭泣:表示大聲哭泣。
百泣:形容極度悲傷時淚水不止。
啼哭、嚎啕大哭。
歡笑、笑靥如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