鷩衣的意思、鷩衣的詳細解釋
鷩衣的解釋
古代帝王享先公及飨射所用之服。亦為侯伯命服。以鷩等七章為畫飾,故稱。其制始于 周 ,後世因之。 北周 皇後受獻繭時亦服此衣, 唐 代為二品官服, 宋 以後廢。《隋書·禮儀志六》:“﹝ 後周 ﹞皇後衣十二等……祭羣小祀,受獻繭,則服鷩衣。” 清 鳳韶 《鳳氏經說·終南》:“侯伯七章者,曰鷩衣。衣畫華蟲、火,宗彜,裳繡藻、粉米、黼、黻。鷩,雉也,即華蟲。七章之衣始華蟲,故曰鷩衣。”參見“ 鷩冕 ”。
詞語分解
- 鷩的解釋 鷩 ì 赤雉,即“錦雞”:“背負鷩鳥之毛,服飾甚偉。”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 衣的解釋 衣 ī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體的東西:衣服。衣着(?)。衣冠。衣架。衣錦還(俷 )鄉。 披或包在物體外面的東西:炮衣。糖衣。腸衣。 中醫把胎盤和胎膜統稱為“胞衣”。 姓。 筆畫數:; 部首:衣;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鷩衣”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官員禮服,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 鷩衣(拼音:bì yī)是唐代二品官員的正式禮服,屬于等級較高的官服制式。
- 該服飾以“鷩”命名,“鷩”指雉雞類鳥,可能與其紋飾或象征意義相關。
2.曆史背景與用途
- 唐代官服制度嚴格,鷩衣作為二品官的專屬禮服,用于祭祀、朝會等重要場合,體現身份等級。
- 據文獻記載,唐代張鷟《親蠶判》中提到“鷩服斯臨,百二十官隨其後”,可見其使用場景與禮儀規範。
3.延伸含義
- 因鷩衣為二品官專屬,後世常以“鷩服”代指二品官職,成為身份象征。
- 與之相關的“鷩冕”可能指配套的冠飾,但需結合更多史料進一步考證。
4.文獻出處
- 主要見于唐代判文及後世對官服制度的考據,如《親蠶判》等。
若需了解更具體的形制或紋樣細節,建議參考唐代輿服志等古籍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鷩衣》是一個漢字詞,它被用來形容衣物的損毀或破爛不堪的樣子。它的拆分部首是鳥(鳥)和衣(衤),其中鳥是上部首,衣是下部首。整個字的筆畫數目為16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包括且不限于繁體字。《鷩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鷩衣》或《鸨衣》。據推測,《鷩衣》可能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或文化作品中,用于形容衣物損壞等情況。
以下是《鷩衣》的一個例句:他的衣服破爛不堪,仿佛鷩衣一般。
基于《鷩衣》這個詞的含義,我們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衣物(yī wù)、破爛(pò làn)、衣裳(yī shang)。與《鷩衣》相近義的詞彙可以是破舊(pò jiù)、殘破(cán pò)等。相反義的詞彙可能是整潔(zhěng jié)、完好(wán hǎo)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