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 facile as traveling along a familiar road in light carriage] 駕着輕載的車在熟路上行走。比喻有經驗的事情容易辦好
逸氣軒眉宇,似王良輕車熟路,骅骝欲舞。——宋· 辛棄疾《賀新郎》
駕着輕快的車在熟路上行駛。語出 唐 韓愈 《送石處士序》:“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 王良 、 造父 為之先後也。”後以喻辦事輕而易舉。 宋 辛棄疾 《賀新郎·和徐斯遠下第謝諸公載酒相訪韻》詞:“逸氣軒眉宇。似 王良 ,輕車熟路,驊騮欲舞。” 孫景瑞 《紅旗插上大門島》第十五章三:“ 劉兆德 在前面走得非常輕松,好像輕車熟路。”亦作“ 輕車熟道 ”。 續範亭 《莫幹山》詩:“輕車熟道尋秋去,偕友傍午發 臨安 。”參見“ 駕輕就熟 ”。
“輕車熟路”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īng chē shú lù,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意思是“駕着輕便的車子,行駛在熟悉的道路上”,比喻對某項工作或事情非常熟悉,做起來輕松容易,效率高。
源自唐代韓愈《送石處士序》:“若驷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後也。”
(王良、造父均為古代駕車能手,此句以駕車比喻處理事務的熟練程度。)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輕車熟路”不僅強調對事物的熟悉,更隱含處理時的輕松高效,是漢語中表達熟練從容的經典成語。
《輕車熟路》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經常經過的道路或經驗豐富的人對于某種事情非常熟悉和擅長。與此成語相近的意思還有“了如指掌”、“駕輕就熟”等。
《輕車熟路》的拆分部首為車(車的舊字體)和火,筆畫分别為丨、十、一丨、一。其中“車”為第260部首,表示與車有關的字,而“火”為第86部首,表示與火有關的字。
《輕車熟路》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原文出自《卷十一·智巧篇·雄略憑戴與》。成語的來源是一個曆史故事,講述的是劉備西巡途中于沔水附近遇到一個熟悉當地情況的老者,可以迅速指導劉備經過水患。劉備贊歎道:“子知災害輕車熟路。”從此,成語“輕車熟路”就流傳下來。
繁體字中,《輕車熟路》的“車”字會使用“車”來表示,其他字體保持不變。
根據古代漢字的字形演變,古時寫作《輕車熟路》。這種寫法是繁體字中《輕車熟路》的寫法。
他每天都要來回接送孩子,對這條路已經是輕車熟路,所以從不遲到。
輕車熟路方寸之地、駕輕就熟、輕車快馬、如魚得水
了如指掌、駕輕就熟、暢所欲言、信手拈來
困惑不解、初出茅廬、生手、不熟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