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龌龊卑鄙的人。《紅樓夢》第七回:“那 寶玉 自一見 秦鐘 ,心中便如有所失……乃自思道:‘天下竟有這等的人物!如今看了,我竟成了泥豬癩狗了!’” 老舍 《四世同堂》五五:“對于 日本 人,他又另有一套……他的方法是老跟在 日本 人的後面,自居為一條忠誠的癞狗。”
“癞狗”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比喻品行低劣、行為卑鄙的人。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癞狗”讀作lài gǒu,由“癞”(指皮膚病變或丑陋)和“狗”組成,字面意為“生癞的狗”。但在實際使用中,它被引申為對人格的貶損,形容龌龊、卑鄙、不值得信任的人。
二、詳細解釋
三、出處與例句
四、總結
“癞狗”是帶有強烈批判色彩的比喻詞,需謹慎使用于正式場合。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道德敗壞”展開,常見于文學表達或情緒強烈的指責中。
《癞狗》是一個比喻性詞語,指的是一個人或事物具有不可靠、卑鄙險惡的特質或性格。常用來形容那些行為不端、道德敗壞的人。
《癞狗》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白(bái)和犬(quǎn)。白表示白色,犬表示狗。它的總筆畫數為12,白(5畫)+犬(7畫)。
《癞狗》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是由于癞狗常常視覺上具有不健康或不潔淨的特征,因此形容一個人或事物有瑕疵或不可靠。
在繁體字中,癞狗的寫法為癩狗。
在古代,癞狗的寫法較為複雜。其中癞可以寫作癩、賴、賴等多種形式,而狗可以寫作犬。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整體意思保持一緻。
1. 他雖然表現得很友好,但内心卻是個癞狗。
2. 這間公司的經營方式不光彩,真是一群癞狗。
3. 不要相信他,他是個癞狗,經常撒謊。
1. 癞蛤蟆(形容心術不正之人)
2. 癞菜皮(形容心眼小、不足為信的人)
3. 漆黑一團(形容非常黑暗)
虛僞、奸詐、卑鄙、陰險、不可信任
善良、正直、可信賴、誠實、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