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部族名。在 瀚海 (今 贝加尔湖 )北,有二俟斤治之。产良马和百合草。 贞观 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遣使来献马, 唐 以其地为 玄阙州 。 龙朔 中(公元661-663年)改名 余吾州 ,隶 瀚海都督府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忠志》:“ 骨利干国 献马百匹,十匹尤骏,上为製名。”《新唐书·回鹘传上》:“ 回紇 ,其先 匈奴 也,俗多乘高轮车, 元魏 时亦号 高车 部,或曰 敕勒 ,讹为 铁勒 。其部落曰 袁紇 、 薛延陀 、 契苾羽 、 都播 、 骨利干 ……凡十有五种,皆散处磧北。”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测天三家以外诸说》:“然三家外,散见各家论天地有极奇者,《唐书》 太宗 收 骨利干 ,其地夜短,煮羊脾未熟,天即明。”亦省称“ 骨利 ”。《太平广记》卷四八○引《神异录》:“ 骨利国 居 迴紇 北方, 瀚海 之北。胜兵四千,地出名马。昼长夜短,天色正臐,煮一羊胛才熟,东方已曙,盖近日入之所也。”
骨利干是唐代对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音译名称,属铁勒诸部之一,主要活跃于贝加尔湖周边地区。其词源为古突厥语“Quriqan”(意为“森林中人”),反映其居住于森林与草原交界地带的生活特性。以下从历史文献与语言角度分述:
本义与音译特征
“骨利干”属音译外来词,无实际汉语字面意义。唐代史书以近音汉字记录部落名称,其发音接近突厥语“Quriqan”(《新唐书·回鹘传》)。该部因居地极北,昼长夜短,史载“其地夜短昼长,日没后,天色正曛,煮羊胛适熟,东方已曙”。
地理与文化关联
部落名直译强调其生态环境:“骨利”(Quri)对应“森林”,“干”(qan)表人群(《突厥语大词典》)。《太平寰宇记》称其“依桦树而居,善制木器”,印证其森林狩猎文化。
唐代文献定位
《通典·边防典》明确记载:“骨利干居瀚海北,距京师万三千里”,其地即今贝加尔湖流域。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归附唐朝,置玄阙州隶翰海都督府。
语言与族属考辨
学者岑仲勉《突厥集史》指出,“骨利干”属突厥语族,与黠戛斯(今柯尔克孜族先祖)语言相通。其部名在《蒙古秘史》中演变为“豁里秃马惕”,延续森林部族语义。
天文观测的代称
因《新唐书》载其地“昼长夜短”现象,宋代文人以“骨利干昼”喻指白昼极长之地。陆游《老学庵笔记》称“西域骨利干,五月望犹见日”。
部族融合后的语义变迁
元代文献《史集》记载,蒙古称贝加尔湖以东森林部族为“槐因亦儿坚”(Hoi-yin irgen),即“骨利干”的音转,词义扩大为“林木中百姓”统称。
文献来源:
“骨利干”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理解:
1. 成语含义(形容人的品质)
2. 历史部族名称
辨析要点: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沿革或成语典故,可参考上述来源的具体文献记载。
哀丽壁人愁肠殢酒词清讼简剉角媒人骀荡谠论侃侃貂袍调羽多尔衮犯困乖紊好善嫉恶环洲毁谤角虫夹食稽浸金钉浮瓯旌钺计似沮滞刊刻刊摘赖托阑干璘豳零打碎敲嶙囷柳拐子卖官鬻狱媒妪民不畏威木根餪房炮口枇杷门巷黔驴技穷璆琳驱龄群雄逐鹿荣目色寝煽虐舌辨摄敛势藉时听术客顺嘴损上益下宿滞太宵托言兔月土正温然舞馆香麝小军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