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議的意思、八議的詳細解釋
八議的解釋
八辟。《後漢書·應劭傳》:“ 陳忠 不詳制刑之本,而信一時之仁,遂廣引八議求生之端。” 唐 長孫無忌 《唐律疏議·名例》:“八議:一曰議親,謂皇帝袒免以上親,及太皇太後、皇太後緦麻以上親,皇後小功以上親;二曰議故,謂故舊;三曰議賢,謂有大德行;四曰議能,謂有大才業;五曰議功,謂有大功勳;六曰議貴,謂職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者;七曰議勤,謂有大勤勞;八曰議賓,謂承先代之後為國賓者。” 唐 王維 《寓言》詩:“生死在八議,窮達由一言。” 章炳麟 《五朝法律索隱》:“ 北齊 始制重罪十條,犯此者,不在八議之列。”
詞語分解
- 八的解釋 八 ā 數名,七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捌”代):八面玲珑。八卦(《周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 筆畫數:; 部首:八; 筆順編號: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八議”是中國古代刑律中針對特權階層設立的一項司法制度,其核心是對八類特殊人群的犯罪行為給予減免刑罰或特殊審理程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八議”制度源于西周的“八辟”,曹魏時期首次被寫入《新律》,唐代進一步完善,成為“刑不上大夫”禮法思想的法律化體現。
二、適用對象(八類特權人群)
- 議親:皇親國戚,如皇帝親屬及後族近親;
- 議故:皇帝的故交舊友;
- 議賢:德行高尚的賢者;
- 議能:才能卓越者;
- 議功:對國家有大功勳者;
- 議貴:三品以上官員或一品爵位者;
- 議勤:勤勉為政者;
- 議賓:前朝皇室後裔被尊為國賓者。
三、司法特權
- 審理程式:八類人犯罪後,普通司法機構無權審判,需上報皇帝裁決;
- 刑罰減免:死罪需經大臣合議後由皇帝決定,流罪以下可減一等處罰;
- 例外情況:若犯“十惡”重罪(如謀反、大逆等),則不得完全免罪。
四、曆史意義
該制度是封建等級特權在法律中的直接體現,通過将司法權集中于皇帝,既維護了統治階層的利益,也強化了皇權。其影響貫穿整個帝制時代,直至清末修律才被廢除。
(注:以上内容綜合自漢典、搜狗百科、唐朝文獻等權威來源,完整信息可查閱相關曆史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八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八個議題或者八個讨論的主題。它的拆分部首是八(bā)和言(yán),筆畫數為10畫。《八議》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普遍,可以用來表示有八個議題需要進行讨論的場合。
《八議》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所以不會有特别的差異。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不同于今天的形式。但是《八議》這個詞在古代并沒有特别的演變或變化。
以下是一個例句:“今天的會議有八個議題,大家可以針對每一個《八議》進行讨論。”
關于組詞,我們可以以《八議》為核心詞,結合其他詞語來構成新的詞組。例如:八議書、八議會、八議事等。
與《八議》相近的詞語可能是“多議”或者“衆議”,意思都指的是多個人共同讨論的議題。
相反的詞語可能是“獨斷”或者“專斷”,指的是隻有一個人做出決策而不進行讨論的情況。
希望以上的回答符合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