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quake,earthquake]∶地震
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後漢書·張衡傳》
(2) [earth's rotation and revolution]∶地球的運動
地震。《屍子》卷下:“海水三歲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動。”《呂氏春秋·音初》:“ 文王 即位八年而地動。”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漯水》:“昔邑人 班丘仲 居水側,賣藥於 寧 百餘年,人以為壽,後地動宅壞, 仲 與裡中數十家皆死。”《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那一堵牆,就像地動一般,滑喇的憑空倒了下來。”
“地動”在漢語詞典中是一個具有多重語義層次的名詞,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基本釋義
指地球表面因地質運動産生的震動現象,即現代漢語中“地震”的俗稱。《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地球内部能量急劇釋放引起的地殼震動”,強調自然現象層面的物理變化。例如東漢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即為此義的典型應用,《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
引申義與古漢語用法
在古典文獻中,“地動”可引申為“地勢變動”或“社會動蕩”。《漢語大詞典》收錄其古義為“地勢震動;比喻時局劇變”,如《戰國策》中“周室地動,五鼎震動”即隱喻政權更疊。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出現。
科學釋義補充
從現代地球科學角度,地動的成因包括構造地震、火山活動等。中國地震局發布的《地震科普手冊》指出,全球約90%的地動由闆塊間斷層錯動引發,其餘與岩漿運動或人工活動相關。這一解釋強化了術語的專業性與時效性。
“地動”一詞承載了漢語從古至今對自然現象的觀察描述與科學認知演變,兼具文學意象與科學定義的雙重特征。
“地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解析:
地震
指地殼快速釋放能量引起的振動現象,即現代科學中的“地震”。例如《後漢書·張衡傳》記載:“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此處“地動”即指地震。
地球運動
在部分語境中,可泛指地球的自轉、公轉等整體運動。
地動的主要成因是地殼闆塊運動。地球内部岩漿活動、闆塊碰撞或拉拽會導緻地表震動,表現為地震、山脈形成等現象。全球地震帶包括環太平洋帶、歐亞帶等,中國主要分布在台灣、西南等區域。
作為成語,“地動”常比喻力量巨大或影響深遠的事物,例如:
古代文獻中,“地動”一詞早有使用:
“地動”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地震分布或地質學原理,可參考百科類資料。
阿谀逢迎白爐子豹尾車包羞忍恥奔牛壩布畫才壯殘虹操弧瘡痏氎旃放心梵王宮奉稍風飧水宿杠頭甘露廚溝槽詭宄骨頭節兒甲産将理檢謹交易所進退失圖盡着既死魄九原酒醉軍訓糠覈考辨客體口糧叩問闊客列倮身耄安稚嬉蜜蠟泥巴腿捏和農家歐西評閱迫阨前明請戰欺人太甚勸谕榮擢商嶺霜鵶疏宕隨仇談俳頽意誤诒協序洩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