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龍虎旂 ”。繪有龍虎的旗幟。皇帝的儀仗。 唐 李白 《永王東巡歌》之一:“ 永王 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 明 黃佐 《臨江道中》詩:“長鲸已堕 黃石磯 ,大将猶搴龍虎旂。” 清 遯廬 《童子軍·割發》:“一半是憐那同胞空碎螳螂臂,一半兒是憤那異族偷6*窺龍虎旗,多隻為髮界嘵嘵慨誓師。”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龍虎旗漢語 快速查詢。
“龍虎旗”是傳統祭祀活動中使用的一種旗幟,其名稱來源于旗幟上繪制的龍、虎圖案,象征祥瑞與威嚴。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用途
龍虎旗主要用于祭祀儀式,常見于浙江農村地區(如金華一帶)。其具體起源年代已不可考,但延續至今仍保留在民俗活動中,體現民間信仰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圖案象征意義
現代存續與地域特色
目前龍虎旗的實物多見于浙江地區,尤其在金華農村的祭祀儀式中可見其使用,成為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
注:拼音為lóng hǔ qí,注音ㄌㄨㄥˊ ㄏㄨˇ ㄑㄧˊ。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形制或具體儀式場景,可查閱地方民俗文獻或實地考察相關活動。
龍虎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見的一種旗幟,代表着英勇、威武和軍事力量。它是以中國古代兵器“戟”上懸挂有龍頭和虎頭的旗幟為象征的。
龍虎旗的拆分部首為“龍”字的“龍部”和“虎”字的“虍部”。
龍的筆畫數為5畫,虎的筆畫數為8畫,旗的筆畫數為5畫。
據史書記載,龍虎旗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曹操當暫時蜀國時,将自己的帥旗改為龍虎旗,以顯示其威風和軍事力量。從那時起,龍虎旗逐漸被軍隊廣泛采用,并成為中國軍事文化的重要象征。
《龍虎旗》的繁體字寫法為「龍虎旗」。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龍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龍+刀]」,虎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虍+兒+文]」,旗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目+寸]」。
1. 軍隊舉起龍虎旗,表達了他們的決心和力量。
2. 在遊行隊伍中,一面鮮豔的龍虎旗引人注目。
1. 龍旗
2. 旗幟
3. 軍旗
4. 紅旗
5. 國旗
旗幟、軍旗、旗子
和平、和諧、友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