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魏的意思、東魏的詳細解釋
東魏的解釋
朝代名。公元534年 北魏 孝武帝 受将領 高歡 脅迫,逃往 關中 , 歡 另立 元善見 為 孝靜帝 ,遷都 邺 (今 河北省 臨漳 西南),史稱 東魏 。擁有今 洛陽 以東的北方各省。550年為 高洋 所代。共曆十七年。
詞語分解
- 東的解釋 東 (東) ō 方向,太陽出升的一邊,與“西”相對:東方。東經(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或經線)。東山再起(喻失勢之後,重新恢複地位)。付諸東流。 主人(古代主位在東,賓位在西):房東。股東。東道主(泛指
- 魏的解釋 魏 è 古代宮門上的樓台:魏阙(古代宮門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邊兩旁有懸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來代指朝廷)。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陝西省東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中國曆
網絡擴展解釋
東魏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朝政權之一,由北魏分裂而來,存在時間為公元534年至550年,共曆17年。以下是其核心信息:
一、曆史背景與建立
- 分裂背景:北魏末期因六鎮起義和權臣争鬥導緻統治危機。權臣高歡擊敗爾朱氏勢力後掌控朝政,但孝武帝元修不願受控,于534年投奔關中的宇文泰。
- 政權建立:高歡隨即擁立11歲的元善見為帝(孝靜帝),遷都邺城(今河北臨漳),史稱東魏。高歡以晉陽(今山西太原)為别都,遙控朝政。
二、政治與疆域
- 統治特點:高歡為平衡鮮卑貴族與漢族豪強,推行鮮卑化政策,同時縱容漢族地主貪腐,導緻吏治腐敗。
- 疆域範圍:包括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北方地區。
三、軍事與對外關系
- 東西魏戰争:東魏多次進攻西魏,但屢遭失敗。如537年沙苑之戰,高歡20萬大軍被宇文泰以少勝多;546年玉壁之戰中,高歡圍攻西魏玉壁城數月未克,損失慘重。
- 軍事策略:高歡以六鎮流民為主力建立軍隊,但未能有效整合内部矛盾。
四、滅亡與後續
- 高氏專權:高歡死後,其子高澄、高洋相繼掌權。550年,高洋廢孝靜帝自立,改國號為齊(北齊),東魏滅亡。
- 政權評價:雖占據經濟與人口優勢,但因内部腐敗和軍事失利,最終被北齊取代。
補充說明
- 英文對應:The Eastern Wei Dynasty (534-550 AD)。
- 相關争議:部分資料誤将東魏建立者記為拓跋珪(實為北魏建立者),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戰役或人物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段落标題:《東魏》的含義】
《東魏》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的一個朝代名稱,揭示了一段特定時期的政權形勢和社會狀況。該詞指的是公元534年至550年間中國北方的一個朝代,為北魏在415年分裂後的一個分支王朝。
【段落标題:《東魏》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東由“口”和“一”組成,《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日出于門戶之外的方向”;魏由“鬼”和“一”組成,《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君主的官名”。
筆畫:東的筆畫數為一畫;魏的筆畫數為十畫。
【段落标題:《東魏》的來源和繁體】
《東魏》一詞來源于曆史上的事實,指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權的分裂局勢。在北魏分裂成東、西兩個分支後,東魏成為北方的一個獨立朝代。繁體字“東魏”是對這個詞彙的傳統書寫方式。
【段落标題:《東魏》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東魏》這個詞的古代寫法與今日相差不大。在古代文字中,以直線、彎線和點構成字符形式,繼承至今。然而,古代字體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書寫規則。
【段落标題:《東魏》的例句】
1. 《東魏》在北方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我們應該學習《東魏》這段曆史,以了解中國古代政權的變遷。
【段落标題: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東魏政權、魏朝、北魏分裂
近義詞:西魏、南齊
反義詞:北魏、南朝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