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中的草。 唐 李益 《和丘員外題湛長史舊居》:“運轉春華至,歲來山草緑。”
(2).猶言山野草莽。借指在野未仕。《後漢書·李固傳》:“方今之事,復同於前。臣伏從山草,痛心傷臆。”《晉書·隱逸傳·郭文》:“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山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字面含義
指生長在山中的草本植物。如唐代李益詩句“歲來山草緑”,描述了山草隨季節變化的自然景象。
引申含義
比喻在野未仕之人,即未擔任官職的隱士或普通百姓。例如《後漢書·李固傳》中提到“臣伏從山草”,借山草暗指自身未入仕的身份。
現代語境中,“山草”多用于文學或地理描述,例如“高山草甸的旅遊基礎設施”,指代自然景觀中的植被。部分詞典将其擴展為質量普通的事物或謙稱自身地位(如提及的成語用法),但此義項使用較少。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細節,可參考來源。
《山草》一詞指的是生長在山地上的草。在自然環境中,山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保持土壤結構、水源涵養、生态保護等。
《山草》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山”和“艹”(草字的部首)。它共有8個筆畫。
《山草》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由山和草兩個字組合而成,表示在山地上生長的草。從字形上來看,繁體字中的《山草》與簡體字并無區别。
在古時候,山草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大緻與現代相同,表示山地上的草。古時候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整體上并不會改變詞義。
1. 登上山頂,一片翠綠的山草向我們招手。
2. 春天來了,山草綠意盎然,給大自然披上了新綠的外衣。
組詞:山谷、山林、草地、草原
近義詞:山野、山間、山上
反義詞:水草、水中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