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損害事物的根基。《人民日報》1959.10.12:“在采集和充分利用野生植物原料的時候,必須保護野生植物的生機,使之能夠繼續繁殖,不要枯木竭源。”
"枯本竭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警示意義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過度消耗事物的根本與基礎,導緻資源斷絕、發展停滞。該成語由"枯本"與"竭源"兩個動賓結構組成:"枯"即幹涸、衰敗,"本"指植物根系,引申為基礎;"竭"為盡、完,"源"即水流發端處,象征事物的根源。兩者疊加形成遞進式比喻,強調對事物根基的雙重破壞。
在語義層面,該成語既可用于具象場景,如《農政全書》所述"斬木為薪則林枯,截流取飲則源竭"(來源:北京大學《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描述生态破壞;更常用于抽象比喻,如清代文獻《治河策》中"課稅若涸澤而漁,乃枯本竭源之政"(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成語考釋辭典》),批判忽視可持續發展政策。
現代漢語使用中,"枯本竭源"多與資源管理、環境保護等領域相關聯。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态文明術語詞典》将其定義為"違反自然規律的資源開發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構成反義關系(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語料庫)。該成語的警示意義在當代仍具有現實價值,常用于強調維護系統根基的重要性。
“枯本竭源”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該成語指“損害事物的根基”。其中,“枯”意為使枯死,“本”指根本,“竭”為竭盡,“源”即源頭,整體強調對事物基礎或根源的破壞。
出處與語境
該詞最早見于1959年10月12日《人民日報》的表述:“必須保護野生植物的生機,使之能夠繼續繁殖,不要枯本竭源。”,體現了對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警示。
語法與結構
屬于聯合式成語,通常作謂語或賓語,含貶義。例如:“過度開發會枯本竭源,最終導緻生态崩潰。”
近義詞
與“斬盡殺絕”意義相近,均含徹底破壞之意,但“枯本竭源”更側重對根基的損害。
應用與警示
常用于批評短視行為,如環境破壞、資源濫用等場景,強調維護事物長期發展的必要性。
總結來看,這一成語通過生動的比喻,呼籲在行動中注重保護根本,避免因急功近利而引發不可逆的後果。
埃及藝術白袍卑碎别解長眼朝化遲風齒盡垂直誕将單元打頭陣典契地雕慘返哺之私發育紛營撫導負纖扶與改色幹哭規脫骸炭華胥夢徽冊簡舉賤取劇易開味康莊境課訂枯荻良知良能柃梋鱗聚龍虎旂沒算數粘滞性淺見千日飲七尺輕慮秦棧蚯蚓瘴羣仆去失戎鹽上火雙邊錢死間陶埏天中節同案分離土巴忤氣侮物顯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