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戰國 時車戰編制單位。以二十五乘為偏,步兵五人為伍。參閱《左傳·桓公五年》“先偏後伍” 杜預 注引《司馬法》。後亦泛指軍隊編制。《晉書·慕容暐載記》:“習兵教戰,使偏伍有常。”《宋史·蔡挺傳》:“偏伍鉦鼓之法甚備。” 清 貝青喬 《咄咄吟》:“新募餘皇慣習流,分成偏伍聚江頭。”
“偏伍”一詞的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記載來理解,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定義
“偏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車戰編制單位,其中“偏”指戰車編制,以25輛戰車為一偏;“伍”指步兵編制,以5人為一伍。這一說法源自《左傳·桓公五年》中“先偏後伍”的記載,杜預注引《司馬法》進一步明确了具體人數。
曆史應用與演變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偏離正道或與衆不同”。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義或誤用,需謹慎考據。
建議優先采用軍事編制的傳統解釋,若涉及文學或成語場景,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左傳》《晉書》等原始文獻,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偏伍是一個常見的漢語詞語,表示與主流或常規相悖或脫離常軌。偏伍這個詞的部首是人,“伍”是它的偏旁。它的字形由三個部首組成,從左到右依次是“亻”、“一”和“兀”,總共有11畫。
“偏伍”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古時候的寫法是“⻌⺼華”,采用了偏旁的拆分方式。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偏誤」。
以下是一些使用“偏伍”一詞的例句:
在組詞方面,與“偏伍”相關的詞語有:
與“偏伍”意義相反的詞語是“正常”或“常規”,表示與主流或标準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