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萎的草;幹草。 唐 駱賓王 《螢火賦》:“化腐木而含彩,集枯草而藏煙。” 宋 梅堯臣 《送曹測崇班駐泊相州》詩:“寒風吹枯草,草短聲剌剌。” 明 劉基 《邯鄲才人嫁為厮養卒婦》詩:“蓽門夜永月光寒,卧聽駑駘齕枯草。”
“枯草”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枯草指枯萎或失去水分的草,也泛指幹燥的草本植物。其核心特征是植物因自然枯萎、缺水或季節變化導緻的幹枯狀态。
二、出處與文學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詩文,如駱賓王《螢火賦》中“集枯草而藏煙”,宋代梅堯臣詩句“寒風吹枯草,草短聲剌剌”,均以枯草渲染蕭瑟意境。明代劉基作品中也用“卧聽駑駘齕枯草”描繪荒涼場景。
三、應用與象征
四、擴展說明
如需查看完整古籍例句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枯草》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幹枯的植物莖葉。它可以形容草木因缺乏水分或營養而失去活力,顔色枯黃、幹燥無生機。
《枯草》由“木”部和“艹”部組成,分别位于左邊和右邊。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木”和“艹”。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枯草》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它是由“木”字和“艸”字組合而成,表達了幹枯的草木的形象。
《枯草》的繁體字為「枯草」。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與現代寫法相比,存在一些變化。具體來說,它的一般寫法是“枯草”。但由于時間流逝和文化變遷,現代漢字的寫法有所改變。
1. 數據顯示,由于連續幹旱,這片田地上堆積着一片片枯草。
2. 這個廢棄的院子裡長滿了枯草,顯得特别凄涼。
一些與《枯草》相關的組詞包括:秋草、落草、荒草、疏草、燒草等。
和《枯草》意義相近的詞語有:幹草、枯葉、枯木、凋謝等。
與《枯草》概念相對的詞語有:翠綠、茂盛、生機勃勃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