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萎的草;幹草。 唐 駱賓王 《螢火賦》:“化腐木而含彩,集枯草而藏煙。” 宋 梅堯臣 《送曹測崇班駐泊相州》詩:“寒風吹枯草,草短聲剌剌。” 明 劉基 《邯鄲才人嫁為厮養卒婦》詩:“蓽門夜永月光寒,卧聽駑駘齕枯草。”
枯草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基礎含義與延伸解讀兩個層面:
指失去水分、幹萎死亡的草本植物。其核心特征包含:
植物學角度
枯草是植物生長周期的自然階段,部分草本植物通過枯草形态保存種子,待條件適宜時再生。例如禾本科植物枯黃後仍可通過根系維持生态功能。
文學象征意義
在古詩文中常象征:
傳統醫學應用
部分枯草具藥用價值,如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幹燥果穗可清熱散結,收錄于《本草綱目》草部。
枯草作為自然意象,承載農耕文明對生命循環的認知。其"枯萎-再生"的雙重屬性,在民俗中既關聯喪葬禮儀(表哀思),亦象征希望("枯草逢春"諺語)。
來源說明:釋義綜合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枯草"的條目解釋、《中國植物志》對草本植物生命周期的記載、《本草綱目》對藥用枯草的描述,以及《唐詩鑒賞辭典》中的意象分析。
“枯草”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枯草指枯萎或失去水分的草,也泛指幹燥的草本植物。其核心特征是植物因自然枯萎、缺水或季節變化導緻的幹枯狀态。
二、出處與文學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詩文,如駱賓王《螢火賦》中“集枯草而藏煙”,宋代梅堯臣詩句“寒風吹枯草,草短聲剌剌”,均以枯草渲染蕭瑟意境。明代劉基作品中也用“卧聽駑駘齕枯草”描繪荒涼場景。
三、應用與象征
四、擴展說明
如需查看完整古籍例句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阿避巴人下裡避青骢閉囚廠商齒亡舌存沖和登盤電瓶丁絹定期存款東膠西序冬蟄法刀風集敢做敢為個中人家官莊桂台歸義橫口恨怨呼天籲地夾袋儉吝街道禁黜旌延寇雉诳言阆阆累疊良人僚婿籠鵝家世隆窊馬趼末民捏告盼矚飄瓦虛舟前策遣寄橋梓慊足企效柔茂上下水輸平絲絃嗣胤通訊員王女位望慰誘無節吳下線民纖質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