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占卦。古時占卜用龜,筮用蓍,視其象與數以定吉兇。亦指占卦的人。《書·大禹谟》:“鬼神其依,龜筮協從。” 蔡沉 集傳:“龜,蔔;筮,蓍。” 漢 陳琳 《大荒賦》:“假龜筮以貞吉,問神諗以休詳。” 唐 韓愈 《進士策問》之一:“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以至于庶人龜筮,考其從違,以審吉兇。” 章炳麟 《記政聞社員大會之破壞狀》:“徒以文明之號,澤其皮膚,從今以去,不五十年,必與 西班牙 輩,同其堕落,此無待龜筮而知者。”
“龜筮”是中國古代占卜活動的統稱,具體指兩種不同的占卜方式:
基本定義
龜指龜蔔,即通過燒灼龜甲觀察裂紋(兆象)判斷吉兇;筮指蓍筮,即用蓍草莖排列組合形成卦象以推測結果。古人認為龜甲與蓍草是長壽且有靈性的媒介,故選擇它們作為溝通天意的工具。
方法與象征意義
文化内涵
古人認為“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神”,兩者象征長壽與智慧,統治者借此“立公識”(統一思想),增強決策的權威性。例如《尚書·大禹谟》記載“龜筮協從”,表明占卜結果需與鬼神意志一緻,方能行動。
文獻記載
除《尚書》外,《禮記·表記》提到“不違龜筮”,強調占卜在禮儀中的重要性。漢代陳琳《大荒賦》亦用“假龜筮以貞吉”體現其社會影響。
“龜筮”不僅是占卜方法,更承載了古代政治、宗教與文化觀念,反映了先民對自然與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龜筮(guī shì)是一個中文詞語,音頻為guī shì。這個詞可被拆分為兩個部首:“龜”和“筮”。其中,“龜”是上部構件,意為烏龜,通常引申為古代祭祀活動中所用到的神秘工具;“筮”是下部構件,意為算卦、占卜。整體來看,《龜筮》意指古代祭祀活動中使用龜殼進行占卜或蔔筮的儀式。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人相信烏龜是吉祥的象征,具有占卜的神秘力量。因此,在祭祀活動中使用龜殼進行蔔筮,被視為一種向神明尋求預兆的方式。這種古老的蔔筮方式逐漸被總結歸納為“龜筮”,成為古代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在繁體字中,龜筮的寫法為「龜筮」。繁體字是漢字的一種書寫形式,與簡體字相比,其筆畫繁多,結構更複雜,是一種傳統的字體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按照古時候的寫法,《龜筮》可能會以更繁瑣的結構呈現。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和運用方便性的考慮,現代的漢字書寫方式逐漸簡化,繁體字也漸漸不再使用。
以下是一些關于《龜筮》的例句:
1. 在古代的廟宇中,常常能夠看到祭司使用《龜筮》進行蔔筮。
2. 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古人如何運用《龜筮》來預測未來。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龜蔔、龜骨、龜躬、筮法等。
近義詞:蔔筮、龜蔔。
反義詞:非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