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遽色的意思、遽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遽色的解釋

[frightened look] 驚慌的神色

詳細解釋

嚴厲的臉色。《後漢書·劉寬傳》:“典歷三郡,溫仁多恕,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 宋 葉適 《陳叔向墓志銘》:“兄弟相愛友,門内諧樂,無疾聲遽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二》:“為賢女則柔婉其心,雖怒甚無遽色;為悍女則拗戾其心,雖理詘無巽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遽色”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構成它的單字“遽”與“色”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1. “遽”的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指驿車、驿馬。 古代傳遞公文或消息的快車快馬稱為“遽”。如《說文解字·辵部》:“遽,傳也。”段玉裁注:“傳者,如今之驿馬。”
    • 引申為急速、匆忙、倉促。 因為驿車需要快速傳遞,故引申出“快、匆忙”之意。如《玉篇·辵部》:“遽,疾也,卒也。” 又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公遽見之。”指急忙接見。
    • 引申為驚慌、恐懼。 因事出突然、倉促應對,常伴隨驚慌情緒。如《世說新語·雅量》:“風起浪湧,孫、王諸人色并遽。”這裡的“遽”已有驚慌之意。
  2. “色”的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指臉色、神情。 指人面部表現出來的情緒狀态。如《說文解字·色部》:“色,顔氣也。”
    • 引申為顔色、景象、情欲等義。 但在“遽色”一詞中,主要取其“臉色、神情”的本義。
  3. “遽色”的合成釋義:

    • 将“遽”的“驚慌、恐懼”義與“色”的“臉色、神情”義結合,“遽色”一詞意指因突發狀況或受到驚吓而驟然改變的、帶有驚慌恐懼神情的臉色。
    • 它描述的是一種突然顯現的、因受驚或緊張而導緻的失常面色或神情。核心在于“遽”所包含的“突然性”和“伴隨的驚慌感”。
  4.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對“遽色”的釋義為:“驚慌的神色。” 這是目前大型權威辭書對“遽色”最直接、最标準的解釋。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雖未直接收錄“遽色”詞條,但分别收錄了“遽”的“惶恐、窘急”義項(如《世說新語》用例)和“色”的“臉色、表情”義項,其組合義與《漢語大詞典》釋義一緻。
  5. 文學典籍中的例證:

    • 雖然“遽色”在現代漢語中不常用,但在古代文獻中能找到其用例或類似表達的精神。例如,描述人受到驚吓時“面有遽色”或“遽然變色”,都體現了神情因突發驚吓而驟然改變的含義。這印證了詞典釋義的準确性。

“遽色”一詞,依據權威漢語詞典的解釋,其詳細意思是指人在遭遇突發事件、受到驚吓或感到極度緊張時,臉上突然顯現出的驚慌、恐懼的神色或表情。它強調神情變化的突然性和伴隨的驚慌情緒。

網絡擴展解釋

“遽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基本含義

“遽色”指因突發的驚慌、恐懼或緊張而臉色驟變的狀态。其中,“遽”意為突然、急促,“色”指臉色,合起來形容情緒劇烈波動時面部表情的即時變化。

2.曆史用例與語境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劉寬傳》:“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描述劉寬為人溫和,即便在緊急情況下也不顯露慌張或嚴厲的神色。後世如宋代葉適、清代紀昀的文獻中,也用以強調情緒控制或性格特征(如賢女“無遽色”)。

3.組成結構與近義表達

4.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描述因突發事件(如驚吓、争執)導緻的面部表情失控,或反襯人物鎮定自若的品格。


“遽色”既可用于直接描寫驚慌神态,也可通過否定形式(如“未嘗遽色”)表現人物修養,是兼具描述性與評價性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捱次拜候暴斃寶方冰川湖不走落焯耀陳事捶句錯見獃況淡沲頂價惡終發昏章第十一腹堅改過不吝官骸蠱廢觚簡孤幼顧重吭首還丹麾斥活剝生吞奸細诘奸急風驟雨集解驚飈錦心綉腹決市絶歎钜億摳門兒賴子量杯理固當然林岚理妝辘轳韻馬褡蒙漢明範谟蓋目食耳視内大臣剽剠潛龍勿用省聽癱睡袒右土中人兔子不吃窩邊草窩刀無功而祿五鸠五聲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