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ightened look] 驚慌的神色
嚴厲的臉色。《後漢書·劉寬傳》:“典歷三郡,溫仁多恕,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 宋 葉適 《陳叔向墓志銘》:“兄弟相愛友,門内諧樂,無疾聲遽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二》:“為賢女則柔婉其心,雖怒甚無遽色;為悍女則拗戾其心,雖理詘無巽詞。”
“遽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遽色”指因突發的驚慌、恐懼或緊張而臉色驟變的狀态。其中,“遽”意為突然、急促,“色”指臉色,合起來形容情緒劇烈波動時面部表情的即時變化。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劉寬傳》:“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描述劉寬為人溫和,即便在緊急情況下也不顯露慌張或嚴厲的神色。後世如宋代葉適、清代紀昀的文獻中,也用以強調情緒控制或性格特征(如賢女“無遽色”)。
多用于書面語境,描述因突發事件(如驚吓、争執)導緻的面部表情失控,或反襯人物鎮定自若的品格。
“遽色”既可用于直接描寫驚慌神态,也可通過否定形式(如“未嘗遽色”)表現人物修養,是兼具描述性與評價性的詞彙。
遽色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突然變得憂愁或沉默寡言的樣子。形容一個人的神情或氣息瞬間改變,通常表現出一種突然的情緒變化。
遽字由辶部和昔部組成,總共有12個筆畫。
遽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突然、谛也。古時在語義上有突然之意,後來衍化為指人的突然行動和突然轉變的情緒表現。
遽字的繁體形式為遽。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遽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的寫法是“巨”字兩側各加一點,形如“臼”字和“巨”字的結合體。
1. 他聽到壞消息後遽色變了,整個人沉默了下來。
2. 她突然的遽色讓我不知所措。
3. 這個消息讓他遽色失色,一時間難以接受。
遽急、遽變、遽然、遽事、遽下
突然、倏忽、瞬間、驟然、忽然
逐漸、緩慢、循序漸進、逐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