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天成的意思、地平天成的詳細解釋
地平天成的解釋
比喻上下相稱,萬事妥帖。《左傳·文公十八年》:“ 舜 臣 堯 ,舉八愷,使主後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書·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 孔 傳:“水土治曰平,五行叙曰成,因 禹 陳九功而歎美之。” 漢 蔡邕 《漢太尉楊公碑》:“列作司空,地平天成,陰陽不忒。”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地平天成,含生阜熙,文同軌通,表裡釐福。”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二五·押字》:“國朝押字之製,雖未必名,而上下多用一畫,蓋取地平天成之意。”
詞語分解
- 地平的解釋 .謂水土得到治理。參見“ 地平天成 ”。.地面平坦。 唐 杜甫 《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地平江動 蜀 ,天闊樹浮 秦 。” 唐 劉禹錫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詩:“羣動翛然一顧中,天高地平
- 天成的解釋 .謂合于自然。《莊子·寓言》:“ 顔成子遊 謂 東郭子綦 曰:‘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從……七年而天成。’” 郭象 注:“無所復為。” 成玄英 疏:“合自然成。”.不假人工,自然而成。《宋書·
網絡擴展解釋
“地平天成”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文化内涵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原意
原指大禹治水成功後,天地安定、萬物得以有序生長。其中“平”和“成”分别表示治理安定與成功完成。
- 現代比喻
現多引申為一切安排妥帖、萬事順利,形容事物達到和諧圓滿的狀态。
二、出處與典故
- 典籍來源
最早見于《尚書·大禹谟》,舜帝稱贊大禹治水之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
- 神話關聯
部分解釋提到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認為成語隱含天地初開時的秩序形成,但此說法較少見于主流文獻。
三、文化内涵
該成語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與人事和諧統一”的追求,既是對大禹功績的贊頌,也寄托了社會安定、風調雨順的理想願景。
四、近義詞對比
- 天造地設:側重自然形成且完美契合。
- 大功告成:強調重大任務完成,但缺少“和諧”的意境。
五、用法示例
- 描述社會狀态:“地平天成,百姓安居樂業。”
- 形容工程圓滿:“水利工程竣工後,此地終現地平天成之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或神話故事,可參考《尚書》原文或相關曆史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地平天成(dì píng tiān chéng)即指天地交接處平坦無阻,形容景物壯美景色開闊的意境。字詞“地平天成”的拆分部首是“地”和“天”,其中“地”字的部首是“土”,“天”字的部首是“大”。拆分筆畫來看,“地”字有5畫,“平”字有5畫,“天”字有4畫,“成”字有6畫。
《地平天成》一詞源于古代文學作品《莊子·逍遙遊》,意為天地間沒有任何障礙,坦平廣闊。在繁體字中,一般也寫作「地平天成」。
古時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地」字的寫法較為簡化,沒有現代的橫折和豎折,而是以一條橫線為主體,撇寫在橫線的下方;「成」字的寫法類似現代寫法的「士」字,上面是三點代替的撇,下面一個斜直線代替的點。如今,這些簡化字已經不再使用了。
一些例句中常出現“地平天成”,例如:“站在山頂上,可以看到遼闊無垠的大地,天宇廣闊,視野地平天成。”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地勢開闊,天空遼闊的風景。
與“地平天成”相關的組詞有“平地”、“天地”等,而與其意境相似的近義詞有“天高地迥”、“天與地”,相反的反義詞則可以是“險峻”、“狹窄”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