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課(占卜的一種)用的籤筒。《水浒傳》第一○二回:“那 李助 問了 王慶 姓名,将課筒搖着。”《白雪遺音·玉蜻蜓·問卜》:“那 芳蘭 ,拿了課筒,來至簾内。”
“課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古代占卜活動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搜索結果的詳細解釋:
課筒(拼音:kè tǒng)指古代用于“起課”(一種占卜方式)的籤筒。占卜者通過搖動筒身,隨機抽取籤條,再根據籤文推斷吉兇或解答疑問。
《水浒傳》第一〇二回
文中提到李助為王慶占卜時:“将課筒搖着”,生動描繪了占卜過程中使用課筒的動作。
《白雪遺音·玉蜻蜓·問卜》
描述芳蘭“拿了課筒,來至簾内”,反映了課筒在民間占卜場景中的實際應用。
“課筒”是古代占卜工具,兼具實用與文化象征意義,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體現中國傳統占卜習俗。
《課筒》這個詞指的是用來放置課本和學習用品的筒狀容器。在學生中間也常常稱之為“文具筒”,它是學習生活中的必備之物。
《課筒》這個詞的部首是“讠”和“竹”,“讠”表示語言、說話的意思,“竹”則表示與竹子相關。這個詞一共有10個筆畫。
《課筒》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最早出現在明代朱權的著作《文房四譜》中。當時用蓋在書上的一種書立就叫做“課筒”,後來逐漸延伸到指用來放置書籍和學習用品的容器。
《課筒》的繁體字為“課筒”,與簡體字的寫法相比,它的書寫結構稍微複雜一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課筒這個詞可以用豎直的線段表示“課”,然後再用兩個橫線和一個豎線,表示“筒”。整個詞的寫法比較簡潔,沒有現代漢字中那麼多的筆畫。
1. 我把書放進課筒裡,以便隨時取用。
2. 她的課筒裡擺滿了各種顔色的筆和鉛筆。
文具筒、筆筒、教室筒、書款筒
文具盒、書包、書櫥、書櫃
書本、文具袋、散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