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指反于八正道者。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維摩經·弟子品》:“不捨八邪,入八解脫。”《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梵螺吹處清三業,金罄敲時斷八邪。”
“八邪”一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主要分為佛教概念和中醫術語兩類:
佛教中的“八邪”指與“八正道”相反的八種錯誤行為或觀念,具體包括:
此概念在佛經中多次出現,如《維摩诘經》提到“不捨八邪,入八解脫”,強調修行需摒棄這些邪行。
經外奇穴“八邪”
位于手背第1-5指間的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8穴。主治手指麻木、頭痛、咽痛等,具有祛風通絡、清熱解毒的功效。
病因學說中的“八邪”
部分資料提到“八邪”指八種緻病因素,但具體内容存在不同說法:
《西遊記》提到的“十惡八邪”中,“八邪”被具象化為眼、耳、口、鼻、心、意、足、手等感官或行為的邪念,如“邪眼觀美色”“邪手摸美貌嬌”等,屬于文學化的道德勸誡。
“八邪”的核心含義源于佛教,中醫和文學領域對其進行了引申。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佛教經典《維摩诘經》或中醫針灸文獻。
八邪(bā xié)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八(bā)和邪(xié),共有11畫。
八邪的含義源于《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凡人有道而不惡難,有教而不望,老成而不脩,舊藝而不發,謹而不傲,六不善也。”其中,“六不善”即包括了“八邪”的含義。八邪原本指人的六種不善行為,即不惡難、不望、不修養、不發揚、不謹慎、不謙虛。
八邪的繁體字為「八邪」,字形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結構和意義。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存在差異,八邪的古字形為「八邪」,字形稍有變化但含義不變。
1. 做人要遵循道德準則,不要陷入八邪之中。
2. 要時刻修養自己,遠離八邪的誘惑。
八邪暫時沒有常用的相關詞語。
八邪的近義詞包括:非善、不良、邪惡。
八邪的反義詞包括:善良、正義、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