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邪的意思、八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邪的解釋

佛教語。指反于八正道者。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維摩經·弟子品》:“不捨八邪,入八解脫。”《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梵螺吹處清三業,金罄敲時斷八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八邪是佛教術語,指與“八正道”相反的八種錯誤思想與行為路徑,是導緻衆生輪回痛苦的根源。其具體含義如下:

  1. 邪見(Mithyā-dṛṣṭi)

    指違背佛教真理的錯誤見解,如否認因果、輪回、四聖谛等根本教義。這是八邪中最為根本的謬誤。

  2. 邪思維(Mithyā-saṃkalpa)

    指基于貪欲、嗔恨、傷害等不善心念進行的思惟、計劃或意圖。

  3. 邪語(Mithyā-vāc)

    指虛妄不實的言語,包括妄語(說謊)、兩舌(挑撥離間)、惡口(粗惡罵詈)、绮語(無意義的花言巧語)。

  4. 邪業(Mithyā-karmānta)

    指錯誤的身業行為,即由貪嗔癡驅使而造作的身行,如殺生、偷盜、邪淫等。

  5. 邪命(Mithyā-ājīva)

    指以不正當的方式謀取生活所需,如通過欺詐、占卜、看相、咒術等不符合佛教戒律的手段維生。

  6. 邪精進(Mithyā-vyāyāma)

    指将努力(精進)用錯了方向,例如努力追求世間享樂、增長貪嗔癡,或努力去作惡業。

  7. 邪念(Mithyā-smṛti)

    指錯誤的憶念或心念,即心系于貪、嗔、癡等不善法,或對錯誤的對象(如五欲)保持專注。

  8. 邪定(Mithyā-samādhi)

    指錯誤的禅定,即修習導緻邪見增長或沉溺于無記狀态的定境,而非導向智慧與解脫的禅定。

文化背景與意義:

“八邪”概念源于原始佛教經典,是“八正道”的反面闡述,旨在明确區分導緻解脫的正道與導緻束縛的邪道。修行者需辨識并遠離八邪,方能趨向涅槃。該概念深刻影響了漢傳佛教的教義與實踐,常見于講經說法及修行指導中。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八邪”一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主要分為佛教概念和中醫術語兩類:

一、佛教概念

佛教中的“八邪”指與“八正道”相反的八種錯誤行為或觀念,具體包括:

  1. 邪見:錯誤的見解。
  2. 邪思惟:錯誤的思維或意圖。
  3. 邪語:不實、惡意的言語。
  4. 邪業:違背道德的行為。
  5. 邪命:不正當的謀生方式。
  6. 邪方便(邪精進):錯誤的努力方向。
  7. 邪念:雜念或惡念。
  8. 邪定:錯誤的禅定方法。

此概念在佛經中多次出現,如《維摩诘經》提到“不捨八邪,入八解脫”,強調修行需摒棄這些邪行。


二、中醫術語

  1. 經外奇穴“八邪”
    位于手背第1-5指間的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8穴。主治手指麻木、頭痛、咽痛等,具有祛風通絡、清熱解毒的功效。

  2. 病因學說中的“八邪”
    部分資料提到“八邪”指八種緻病因素,但具體内容存在不同說法:

    • 一說為風、寒、暑、濕、饑、飽、勞、逸;
    • 另一說為風、寒、暑、濕、燥、火、毒、邪氣(需注意此說法來源權威性較低)。

三、文學中的引申

《西遊記》提到的“十惡八邪”中,“八邪”被具象化為眼、耳、口、鼻、心、意、足、手等感官或行為的邪念,如“邪眼觀美色”“邪手摸美貌嬌”等,屬于文學化的道德勸誡。



“八邪”的核心含義源于佛教,中醫和文學領域對其進行了引申。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佛教經典《維摩诘經》或中醫針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榜道包夥保民本項博覈嘗膽卧薪朝獻稱貓稱慕弛沓迨及大禮服膽戰心驚道閣疔瘇蠹糵多音節詞俄瞬法律意識伏辨符蔰冠豸好感合用回谿阪簡略節要靜姝居常峻岫舉無遺策贶臨髡接壼彜爛額焦頭樂句梁鴻妻霤槽流星錘蠻夏馬茹子銘镌排骨飄蓬皮子面啟用雀離屈沈射服試點示及釋老守藏四正四奇送宣瓦甑痿疾甕精縣辦韅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