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豸的意思、冠豸的詳細解釋
冠豸的解釋
(1).戴豸冠。豸冠,即獬豸冠,古代禦史所戴的帽子。 唐 白居易 《見蕭侍禦舊山草堂詩因以繼和》:“臺中 蕭侍禦 ,心與鴻鶴同,晚起慵冠豸,閑行厭避驄。” 明 方孝孺 《張文敏畫像贊》:“使之正色立朝,簪筆冠豸,庸邪當破膽而潛遁。”
(2).指擔任禦史之類的官吏。 唐 孟郊 《寄院中諸公》詩:“冠豸猶屈蠖,匣龍期剸犀。”
詞語分解
- 冠的解釋 冠 ā 帽子:衣冠。冠戴。冠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衣冠楚楚。 形狀像帽子或在頂上的東西:冠子。雞冠。樹冠。冠狀動脈。 冠 à 把帽子戴在頭上:沐猴而冠。 超出衆人,居第一位:冠軍。
- 豸的解釋 豸 ì 古書上說的沒有腳的蟲:蟲豸(蟲子的通稱)。 〔獬豸〕見“ 解決。獬”。 筆畫數:; 部首:豸;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冠豸”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漢語詞典角度并結合曆史文化背景進行詳細解釋:
-
本義解析:
- “豸” (zhì): 在古漢語中,“豸”指一種傳說中的獨角神獸,名為“獬豸”(xiè zhì)。據《說文解字》及《異物志》等古籍記載,獬豸形似羊或鹿,額生獨角,擁有辨别是非曲直的神性。當人們發生争執時,獬豸會用角去觸抵理虧的一方,是公正、勇猛和法律的象征。
- “冠” (guān): 此處取其動詞義項,意為“戴帽子”或“覆蓋于頂端”。
- “冠豸”: 其字面意思可理解為“(像)戴帽子的獬豸”。這源于獬豸最顯著的特征——其頭頂的獨角,形似戴冠。因此,“冠豸”一詞常直接指代“獬豸”本身,強調其獨角特征和象征意義(《漢語大詞典》)。
-
地名應用與引申:
- 冠豸山: “冠豸”最廣為人知的用法是作為中國福建省龍岩市連城縣境内一座著名山峰的名稱——冠豸山。該山屬于丹霞地貌,主峰形似古代執法官員所戴的“獬豸冠”(一種模仿獬豸獨角設計的官帽),故得名“冠豸山”。此命名直接運用了“冠豸”象征公正、剛直不阿的文化寓意(《中國地名大辭典》)。
-
文化象征意義:
- 由于“冠豸”與“獬豸”的緊密聯繫,它同樣承載着獬豸的文化象征:公正廉明、明辨是非、剛正不阿、勇猛威嚴。在古代,獬豸圖案常被用于司法官員的服飾(如“獬豸補服”)和衙署裝飾,代表着法律的公正和威嚴(《辭海》)。冠豸山作為自然景觀,也因此被賦予了追求正義、崇尚正直的人文精神内涵(連城冠豸山景區文化解說)。
-
現代使用:
- 在現代漢語中,“冠豸”一詞單獨使用的情況較少,其核心含義主要保留在“冠豸山”這一特定地名及其所蘊含的文化象征中。提及“冠豸”,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福建連城那座形似獬豸冠的風景名山及其代表的剛正精神(《福建省旅遊指南》)。
“冠豸”一詞源于古代神獸“獬豸”的獨角特征(形似戴冠),常作為“獬豸”的代稱,象征公正、剛直與明辨是非。其最著名的應用是福建省連城縣的冠豸山,該山因主峰形似獬豸冠而得名,并承載了獬豸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在現代語境下,“冠豸”主要與這座名山及其文化寓意緊密相連。
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
- 《說文解字》
- 《異物志》
- 《中國地名大辭典》
- 《辭海》
- 連城冠豸山景區文化解說
- 《福建省旅遊指南》
網絡擴展解釋
“冠豸”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ān zhì,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含義
- 冠:動詞,意為“戴冠”;
- 豸:指“獬豸冠”,古代禦史等執法官員佩戴的帽子。獬豸是傳說中的神獸,能辨是非曲直,象征公正。
二、引申含義
- 代指官職
指擔任禦史、監察類職務的官吏。例如唐代白居易詩中“晚起慵冠豸”,描述禦史官員的生活狀态。
- 象征意義
獬豸冠代表剛正不阿,因此“冠豸”也隱含對官員清廉、正直品格的期許。
三、讀音與用法
- 讀音:需注意“豸”在此詞中讀zhì,但在某些地名(如福建連城“冠豸山”)中讀zhài。
- 古籍例證:
明代方孝孺《張文敏畫像贊》提到“簪筆冠豸”,強調禦史的職責威嚴。
四、相關擴展
- 獬豸文化:古代司法中,獬豸形象常見于官服、建築裝飾,體現對司法公正的追求。
- 現代關聯:福建冠豸山因山形似獬豸冠得名,成為文化地标。
總結來看,“冠豸”既指具體的官職服飾,也承載着傳統文化中對官員品德的理想化寄托。
别人正在浏覽...
暗潮按劍冰天雪窯不同撐駕充側楚門除命楚媛萃聚粗剌剌措心底居風波風俗畫服話婦業國防文學沽直捍撥衡短論長夾發記莂極步戒寒疾惡若雠隽潔夔跜冷然良家子硫化物洛神珠漫面毛氄梅花參孟什維克普天率土諐度鉗梏輕薄無禮清實曲鬯設館神腳時或水溢厮吵算進梭葉特寫剔撥瓦碎卧果兒譕臣武魄鄉兵閑作骁氣颵颵缬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