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十分狼狽窘迫的情狀。 宋 李綱 《謝移沣州居住表》:“進不量其淺薄,退遂緻於爛額焦頭。”《東周列國志》第三六回:“宮人遇火者,爛額焦頭,逢兵者,傷肢損體,哀哭之聲,耳不忍聞。” 清 洪亮吉 《為史秀才次星賦焦尾硯》詩:“人生皆作如是觀,爛額焦頭稱上客。”亦省作亦省作“爛額”。 宋 黃庭堅 《辛酉憩刀坑口》詩:“爛額始論功,儻能謀曲突。” 明 王守仁 《桶岡和邢太守韻》之二:“爛額尚慚為上客,徙薪尤覺費經營。”參見參見“焦頭爛額”。
“爛額焦頭”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形容人處于極度狼狽窘迫的狀态,或因事務繁雜、困境纏身而疲憊不堪。例如:清代洪亮吉在詩句中寫道:“人生皆作如是觀,爛額焦頭稱上客。”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演變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來源。
《爛額焦頭》是一個成語,形容煩惱或焦急到了極點,連額頭都已經爛掉了的意思。通常用于形容人因事情繁忙或困擾而感到極為苦惱。
《爛額焦頭》的拆分部首是火和灬(火的變體火燒旁),它的筆畫數為19畫。
《爛額焦頭》最早見于明代徐頌的《封丘縣志》:“司典籌策,爛首焦額”。“首”指額頭,“爛首焦額”形容了官員辦公繁瑣而焦頭爛額的景象。後來,成語演變為“爛額焦頭”。
《爛額焦頭》的繁體字為「爛額焦頭」。
在古時候,漢字“爛”與現代相應的簡化字“爛”不同,它的古體寫法為「爛」。不過,漢字“額”和“焦”在古時候的寫法比較接近現代寫法,沒有明顯的變化。
他被工作壓得爛額焦頭,整天都忙得沒有時間休息。
爛唇叉舌、爛醉如泥、爛嘴巴、爛事一樁
熱鍋上的螞蟻、愁眉苦臉、忐忐憂憂
心花怒放、無憂無慮
【别人正在浏覽】